首页 -> 2004年第1期
模拟试题(四)
作者:赵 光
迈过那个路口。我想保护初访的印象。冬雨的那一次我夹在一群小学生里一拥进了三味书屋,后来就亲身站到了百草园。那时的感觉非常新鲜,自己的小学生时代、以及自己孩子的小学生时代一霎间都复活了。那不是瞻仰伟人的故居,而是回到自己的孩提时代。一股那么亲近的冲动,曾在人流拥挤中幼稚地浮现。
从鲁迅家的大门口迈步,左右转两个弯,隔一两条小街,原来三百步之内,就是秋瑾的家。
初次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心中不由一惊。他们住得这么近!……果然还是要到现地,才能获得感受。我不住地遐想。彼此全然不相识是不可能的,即便没有借盐讨火做过亲密邻里,也会因为留学一国彼此熟识。若再是朋友,就简直是携手东渡了。
后来去了徐锡麟的东埔镇。冬月来时,以为东埔路远不易到达,这一回才知东埔镇就在眼前,公路水路都不消一阵功夫。这么说,我寻思着,烈士徐锡麟的家乡就在咫尺——这几个人,不但是同乡,而且是同期的留日同学。
站在路口上,我抑制着心里的吃惊,捉摸着这里的线索。
一切的起源,或许就在这里?
19.作者专程来瞻仰鲁迅的故居,为什么过其门而不入?(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冬雨中的那一次初访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文中为什么两次写那次初访?(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结尾一句“一切的起源,或许就在这里?”从全文看,应如何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不仅探寻鲁迅的足迹,也思考鲁迅的同乡秋瑾与徐锡麟可能对鲁迅的影响。
B.文章以“该看的上一次早已看过,若有所思的心里有些寂寞”开头,以“站在路口上,我抑制着心里的吃惊”结尾,表现了对鲁迅故居路口变化的不快。
C.文中对冬雨的那一次初访鲁迅故居的描写充满诗意,却不肯言明时间,是因为对作者来说时间并不重要,“那一次”的经历才是最宝贵的。
D.文章第三自然段说“但是,毕竟在小时代也发生了尖锐的对峙”。“小时代”是指鲁迅生活的时代,是相对我们生活,的大时代而言的。
E.文章的标题“鲁迅路口”有深刻的寓意。在“鲁迅路口”,最能照出人们心灵的善恶美丑,也最能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
六、(12分)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4分)
所以,过分夸大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冲击,无疑等于“庸人自扰”。其实,只要我们(加快改革体制,及时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化解入世对我国农业带来的挑战和压力。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根据其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2字)(2分)
自1999年起,我国普通高校连年大幅扩招。1999年扩招51.3万人,2000年扩招10.9万人,2001年扩招29.4万人。由于大幅扩招,入学门槛骤然降低,出现了高校教学质量滑坡的现象。全国政协常委金开诚指出,高校扩招后,一定要把好“出口关”,对于“宽进”的学生,如果培养措施不得力,毕业标准不严格,就会形成“宽进宽出”,质量下滑的局面。
金开诚委员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6分)
散文要“散”,像行云流水。‘小说要“严”,是精心结构的建筑。诗要“圆”,是浑然无迹的明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反省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特质。“日参省吾身”,是对个人行为的反省;一次活动后的总结,是对群体行为的反省。德国总理面对犹太人下跪的背影,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反省;而科学家面对干涸的罗布泊湖底的叹息,则是整个人类的反省。
反省使人清醒,反省使人成熟。反省净化人的灵魂,反省提升人的认识……
请以“反省”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