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见仁见智:古诗鉴赏教学的个性化
作者:蒋 平 李玉山
生:应该是积累一些古代的词语和文学常识,再就是学会自己读古诗。
生:通过读诗,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
生:每年高考都要考古诗鉴赏,必须学。(生笑)
师:你们说得各有道理。应付考试,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无可厚非;为了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是“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学鉴赏,是需要积累一定的语言知识与文学常识的。我要表扬这个同学,他喜欢提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在思考的前提下发现问题,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请大家拿起笔,小声读这首诗,读不准的字看注解,查字典。(生读约3分钟)
师:请大家齐读这首诗,读准节拍和字音。
师:节奏比较准确。这是一首四言诗,节拍基本是“二二”式,同学们很聪明,没用我提示就找到节拍了。而且大家都注意到了“于”“说”等通假字的读音。有几个字音要注意:是“zǎi笑zǎi言”还是“zài笑zài言”?
生:是“zài笑zài言”,跟“载歌载舞”一样。
师:对。可是刚才有人读成了zǎi。多音字是根据用法和意义确定读音的,平时要养成多查字典的习惯。“渐车帷裳”的“裳”在文言中一般读作cháng。在《秦风·无衣》中我们还会见到这个字。
生:老师,“渐”字书上说读一声,是不是注错了?
师:没错,这也是个多音字,“渐”在用作动词的时候读阴平,有个词叫“渐染”,今天还在用,课下同学们查查字典看它是什么意思。好,下面大家再齐读全诗,这次应该比上次读得要好。(生读)
师:不错!下面请大家拿起笔,自读这首诗,完成几个任务:理解诗句,概括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准确表达。读的时候先不要看注解,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看看,但不要僵化理解。10分钟够了吧?
(生读)
师:哪位同学先来概括内容?
生: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商量结婚的事,女子先是没有答应,后来看见男子生气了才答应。结婚后男子很快就变心了,甚至虐待女子,所以女子心里充满了怨恨。
师:结果呢?
生:好像这个女子跑回了娘家,她的兄弟还讥笑她。
师:基本轮廓勾勒出来了,哪位同学能再具体些?
生:这个女子挺不幸的,她日夜劳作,却受到虐待。
生:她挺恨那个男的,骂他三心二意。(生笑)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生:我觉得这个女子太傻了,不应该那么快就嫁给“氓”。
师:你已经进入到诗歌深层内容的分析了。结合这些同学的回答,请大家用三四句话概括该诗的内容。
生:一个貌似忠厚的男子向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求婚,女子答应了。结婚之后,尽管女子日夜操劳,但男子感情不专一,并对女子施加暴力,最后女子不得不回到娘家。
师:很好。根据上面的概括,这首诗如果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
生:(齐答)三层。
师:具体说说。
生:婚前、婚后、回家。
生:老师,我觉得这首诗应该是一首自叙诗,是女子的自述。
师:对,你很细心。这是一首以第一人称写成的诗,所以刚才有同学看出女子有“恨”。
生:我有很多地方还不太理解,您能不能给我们讲得细一些,我们以前的老师可都是一句一句地讲啊。
师:你希望我也这么做,是吗?
生:那我们学起来多轻松啊!
师:是啊,你轻松,我也轻松。可是书是要你们自己读的,老师总不能到考场上给你讲吧。(生笑)
师:下面的时间该你们自己读了。诗歌的整体内容我们清楚了,请大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注意两个问题:①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②有哪些地方经过思考后你仍不明白?(生读约14分钟)
师:有想法可与我谈谈,写在纸上也行。
第二课时
师:哪位同学先来说说?
生:我喜欢前两节中描写的女子,她很清纯,很热情,很痴情。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这个男子给女子留下的印象很不错,她觉得可托付终身,所以在没有媒人的情况下私自答应了男子,甚至男子走后,还十分思念。她已经坠入情网了。
师:《诗经·王风·采葛》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一日不见……”(生:“如三秋兮”),把热恋中男女的心理刻画得十分到位。刚才有同学问女子为什么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吧?
生:明白了,依依不舍。
师:正因为依依不舍,所以才送了一程又一程。
生:可是从诗的后面看,男子并不忠厚。
师:所以这个女子才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瓜。(生笑)
生:老师,您的解释不对吧,书上说“无与士耽”是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的意思。
师:你说说为什么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
生:不清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也不清楚。
师:哪位同学可以为他解惑?
生:是不是说女子容易坠入情网不能自拔。
师:轻信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女子婚后生活的不幸就是证明。这是女子从自身遭遇中得出的教训,也是给其他姐妹的告诫吧。(生笑)
生:“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是不是说男人都容易变心?
师:这可以理解为女子因怨恨产生的愤激之词。下课时有同学问我,这一节为什么要写到桑树?这个问题很好,哪位同学能解答?(沉默)
师:《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是——(生:赋、比、兴),第三第四节的桑树应该属于——(有的说比,有的说兴)。比就是比喻,有的通篇用比,有的局部用比。兴,就是联想,它是从眼前景物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和人事,也叫托物起兴。两者之间若有相似点,同时也能构成比喻,叫做比兴。(板书:比、兴)
生:这是比还是兴呢?
师:你看呢?
生:好像是比兴吧。
师:具体说说。
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很容易让人想到女子的年轻漂亮,“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很容易让人想起女人的年老色衰。
师:你的联想很丰富。
生:“鸠”有什么用?
师:你说呢?
生:不知道!
生:也是比兴吧。
师:说下去。
生:鸠贪吃桑葚,女子沉……沉湎爱情。
师:桑葚是甜蜜的,所以斑鸠要贪吃;爱情也是甜蜜的,所以人很容易沉湎其中。女主人公告诫别的女人不要沉湎于爱情。刚才我说过,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想到所要吟咏的对象。这桑树是女子眼前的景物吗?
(生沉默)
师:推想一下,这个女子应该是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的桑树而引发了联想,所以这是兴,两者有相似性,又是比。以此类推,大家应该明白“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句描写的作用了吧?
生:也是比兴。
师:具体分析一下。
生:由淇水水势很大的样子,联想到了“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师:有比吗?这是兴。淇水在诗中出现了三次,它是女子恋爱时的幸福和婚后不幸的见证。
生:老师,什么叫反衬?
师:你怎么想起这个问题了呢?
生:注释②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我看不明白。
师:看来你动脑子了。我是这么想的,它应该是一个比喻,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叫反喻。这几句诗可以理解为:男子的欲望可不像淇水和隰水有止境。明白了吗?
生: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女子的不幸没有头?
师:很好,你能有自己的分析。这么理解是可以的,淇水、隰水都有到岸到头的时候,“我”的苦难却没有头。这也是比,是反喻。哪位同学还有高论?
生:我认为这个女子很了不起,她在受尽丈夫百般虐待的时候仍然不忘干活,说明她是个称职的妻子;后来被丈夫赶回娘家,她并没有苦苦哀求,而是在痛苦和反思后毅然决然地面对一切,说明她很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