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见仁见智:古诗鉴赏教学的个性化

作者:蒋 平 李玉山




  师:你的表述很严谨。
  生:老师,我认为这个女子是自己主动离开“氓”的。
  师:说说理由。
  生:还没想好。
  师:下课的时候也有同学提出了这种看法。到底哪种看法更好些呢?讨论一下,开动脑筋,找出能说服自己也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生:“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说自己本想与氓白头偕老,可是氓却“二三其德”,如果与这样的人过一辈子是多么痛苦啊,所以应该是她自己主动离开的。
  师:“主动说”一派谁还有补充?
  生:“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担心兄弟嘲笑她,我想应该不是笑她挨打,而是笑她当初连个媒人也没有就跟着那小子跑了(生笑),现在又自己跑回来了。
  师:还有吗?请“赶回说”这一派阐述理由。
  生:我记得老师曾说过,《诗经》反映的那个时代中女子的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决定走与不走的权利,而且她含辛茹苦那么多年,都能忍过来,不可能自己离开。
  师:你能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去分析,很好。
  生:他说得不对,男女那么不平等,为什么《蒹葭》里还有男子对爱人的追慕,甚至出现了幻想。氓求婚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抱着布。
  师:你认为布是“彩礼”?(生笑)这个说法我倒是头一次听说。“抱布贸丝”一般是说氓以此为借口与女子搭话商量婚事,以物换物是当时的一种商品流通方式;另一种理解是说氓是个小商人。男女相爱虽然超出了物质利益的层面,但到了谈婚论嫁时大都难以避免时代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今天人们谈婚论嫁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认为男方要多花钱,要买房子等。“赶回派”们还要再补充吗?
  生:还有一个理由,这个女子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她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就是想拯救自己的婚姻。
  师:还有吗?两派各执一词,谁是谁非呢?我认为都有道理,而且都能从作品中找出理由,还能联系时代背景,这就是很好的文学鉴赏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个女子应该都是很痛苦的。诗的结尾她却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后面是个感叹号,这个小小的“感叹”号都包含了哪些“感叹”呢?
  生:痛苦。
  生:怨恨。
  生:冷静。
  师:女子痴情、勤劳、坚强,是一个立体的形象。
  生: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
  师:说下去。
  生:您刚才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是女子到家后的事。能不能这样想,这首诗就是女子在回家途中的所见所想。兄弟讥笑应该是这个女子想象回到家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场面。行不行?
  师:大家帮忙分析一下,而且要说出理由。
  生:我看可以。女子被赶回家,在路上回想过去曾经的甜蜜和不幸,又设想回家后可能的场面,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往者不可谏,来者又不可追,真的很可怜。
  师:马茂元先生说她是“往事不堪回首,前程亦复可畏”,真可以说是进退维谷了。即便如此,她仍然能“亦已焉哉”,可见她真的很坚强。如此,最后一节中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也就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既是兴,又是比。
  生:您刚才说女子结婚三年,书上说“三”是多数,是不是要纠正过来。
  师:谢谢你的批评。只有理解为“多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喻女子“年老色衰”一说才成立;理解为实指“三年”可不可以呢?
  生:可以,好像更能突出男子变心之快。
  师:也能表现三年的辛苦劳作与精神折磨如何让一个“其叶沃若”的女子“其黄而陨”。大家要多读,多想象,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收获。请同学们就这首诗写一篇赏析文章,要选准角度、评说具体。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