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中美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的个案比较

作者:杜红梅 李长中




  1.兼顾交流的双方
  兼顾交流的双方指听说训练要求交际者在关注自己的同时考虑听众。关注自己首先是要求说话者呈现口头报告时克服面红耳赤、手忙脚乱、惊慌失措、断断续续、词不达意的临场恐惧举止,在众人面前讲话要得体,神态、姿势落落大方;关注读者是指交际的言语和内容要考虑听众和交流的目的。彭聃龄认为:“说话者只有考虑到听话者的认知状态才能成功地进行交谈。”〔7〕为此言语者讲话时要抑扬顿挫、重点突出,并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听众的反应,据此适时地变换语速、语调和通过必要的重复、停顿来传情达意。口语交际不仅是一个单向的独白过程,更是一个双向的交流过程。交际双方的交流方式除了常用的语言手段外,还包括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和言谈时伴随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国外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提出口语获取信息的数学公式:信息总量=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8〕由此可见体态语言的地位。只有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这就要求交流者除了关注听众的反应,揣摩听众的感受、需要和兴趣,还要通过目光注视、表情变化、动作辅助等去和听众沟通,并根据听众的反应适时做出调整。这些内容在口语交际的指导规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注重目标导向、过程牵引
  加州版的听说训练的任务是呈现一次口头报告,在这一目标导向下,训练设计了一系列的过程,其步骤如下:

  在呈现口头报告这一目标的牵引下,这个听说训练的设计按准备阶段—练习阶段—呈现阶段—反思完善阶段这一完整的过程来展开,准备阶段要求把口头报告的内容先提纲挈领地写出来,类似于简短的写作训练,这里使用了口语和书面语优势互补的策略,写出的草稿成为呈现口头报告时的认知参考框架,解决了口头表达没有视觉表征的缺陷。另外,在听说训练的每个阶段都设计了一系列的连贯紧凑的活动,引领学生步步操作,层层前进,达到训练目标,体现了“过程即目标”的思想。这些指导“怎么办”的规则步骤就是口语交际的程序性知识,它“直接规定着和规范着学生言语活动实践的性质、目的、内容和步骤;它还可以监控和调节学生个体的言语活动,使学生个体的言语活动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加了自觉性和可控性。”〔9〕
  3.渗透多元评价
  首先表现在评价主体多元化,先是学生自己对镜检查,然后有家人和朋友的反馈,还有呈现报告时教师的评价;其次是多次评价,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自评、他评共有四次。这些评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机水平,而且促使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反思交际得失。这些渗透在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体现了评价的诊断、导向、促进和反馈功能,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进步和逐步完善,真正发挥了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三、分析与比较
  
  1.两种语文教科书的口语交际训练都关注听众的感受和反应,但采取的途径是大相径庭的。苏教版通过关注口语交际的内容,通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展开想象、将描述对象说“活”,去吸引听众的注意;加州版除了关注交际内容,也很强调通过姿态语,通过语音、语调、语速的变换及停顿、反复等技巧来吸引、打动听众。
  2.两种教科书口语交际训练完成交际的途径不一样。苏教版的主要途径是情境化,正如朱芒芒先生所说的:“减少口语交际中的理性因素,重点放在设置多样化的口语交际情境,力求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让他们在这些特定的情境中产生表达的欲望,自然而然地进行口语交际。”〔10〕加州版为完成任务而采取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所设目标不但是交际的目的,也是学生言语实践活动中锤炼语言、完成实际任务、解决现实问题、涵养言语交际能力的导向和动力。“以学习论中的任务原则来解释这一现象,即如果学习活动是用语言去完成某项有意义的任务,这种活动也能促进语言学习。”〔11〕
  3.两种教科书口语交际训练对过程的关注程度不同。苏教版淡化过程,整个口语交际过程显得很简单,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加州版则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强化过程,这些步骤展现了口语交际过程中真实而丰富的细节,这种做法使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不仅避免了“言之无物”的困惑,而且更有助于程序性知识转化为技能。
  4.两种教科书口语交际训练对技法的指导和对评价的关注不同。苏教版淡化技法,缺少评价。加州版则比较注重技法和评价,并把评价渗透在处理现实生活问题的情境化的活动之中。评价促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关注三维目标的评价更是每一个训练过程不可或缺的。所以在训练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过程中,必须对语言和交际技能和策略方面作指导,特别是及时修改语病,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同时应肯定其成功之处,对不妥当的地方,及时加以引导、指正。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9页。
  〔2〕洪宗礼主编《语文》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15页。
  〔3〕李大圣《中英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评介》,《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8期。
  〔4〕〔1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46、157页。
  〔5〕王慧平《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口语交际教学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2级硕士学位论文,第24页。
  〔6〕Glencoe Literature Course 1,Grade 6:The Reader’s Choice,The MCGraw-Hill Companies,United States,2002。
  〔7〕彭聃龄《语言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1年,第219—220页。
  〔8〕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19页。
  〔9〕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和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66页。
  〔10〕朱芒芒《构建中学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成功尝试》,《语文教学通迅》2004年7—8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