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2006年中考作文命题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苏盛葵
一、要继承和发扬2005年全国中考作文题的成功经验
2005年各地中考作文题的基本特点是:
(一)从命题形式上看,追求题型的多样化和文体的开放,其中选题作文比重大。
从题型上看,作文常用的四种题型共存,命题形式多样,选题作文继续保持强劲态势。
2005年课改区50套试题中,选题作文有20套,占40%;在其中70道作文题中,命题作文10道,占15%;半命题作文17道,占25%;话题作文38道,占54%;材料作文4道,占6%。话题作文仍为主流。和前几年相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所占比例有所上升,这两种作文方式因为针对性强、便于评价等优点重新受到关注。
许多试题采用了二题选一的选题作文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写作,而且题干表述普遍没有艰深晦涩的现象,给了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
形式上创新的另一个特征是文体上加大开放度。各地继续淡化文体要求,不设体裁限制,这是作文考试的一种解放。这种要求,冲破了以文体知识为本的作文教学的约束,关注了考生的个体差异,符合写作的本来规律,是作文考试改革的进步和创新。
(二)内容上突出时代特征,贯彻新课程理念。
1.彰显语文学科人文特性,注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2005年各地的作文题都很重视自身的教育价值,突出人文引导和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将作文与做人、处事及追求真善美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考试的能力立意与教育价值立意相结合。
例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0世纪初,一位美国的意大利移民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终于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意外使他破产了,储户也失去了存款。当他拖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要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说:“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但在道义上我是有责任的。我应该还钱。”偿还的代价是他和家人三十九年的艰苦生活。他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轻叹道:“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
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却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
亲爱的同学,读了上面的材料,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请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江苏省镇江市卷)
这道题涉及“责任”这个话题。这则材料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主旨鲜明,针对性强。当今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已经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学校,如何引导青少年学生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成为我们教育的重要课题。这样的作文题,时代性强,教育意义鲜明,立意深,有较好的引导价值。
例2.……在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以“宽容”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在内容和表达上有创意者,可获得1-5分的加分。
(山东省济宁市卷)
理解与宽容是人生的要义。此题意在引导孩子们以宽容的胸怀面对人生,完善人格,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材料生动,启发性强,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2.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扣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认识水准,向生活化方向延伸。
例3.当你流连祖国的名山大川,徜徉在故乡的小桥流水旁;当你放眼纷繁的社会,关注多彩的人生时;当你倾心人际的交往,置身在丰富的活动中;当你走近灿烂的文学名著,陶醉在精彩的影视作品里……你观察,你思考,你体验,你欣赏。语文就像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可以学语文,生活就是一本大写的“语文书”!
请以“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为题,写一篇文章。
(江苏省盐城市卷)
此题导语优美而富有文采,主旨直接涉及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内容上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体现了大语文观,是新课程“在生活中学语文”思想的体现。
3.尊重和关注个性,鼓励有个性地表达。
为体现新课程倡导的培养健全人格、勇于探究和勇于创新的理念,许多作文题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考生展示“独特的自我”,进行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
例4.也许你常常感叹自己缺少美:或长相不俊美,或身材不健美,或衣着不华美,或举止不够时尚美,或言谈缺乏流畅美,或歌声没有旋律美……,然而,某一个事物、某一个人在那一瞬间给了你触动,让你睁开了发现的眼睛,你发现:原来自己也是美的。拿起笔,写出你发现自己美的经历,让我们分享你的欣喜和快乐。
(湖北省宜昌市卷)
这道题重视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而生命的本质是相同的,是无高低贵贱之别的。正是有了与众不同各具差异的个体,生活才丰富多彩,社会才五彩缤纷。这道题及其他类似的题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和充分尊重他人,尊重和理解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学生树立生活的信心,发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值得肯定。
除了在写作内容上要求学生关注个性、充分展示独特的自我外,许多地区的作文卷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注意引导、鼓励学生个性化、有创意地表达。
有的试题专门设置了鼓励分。如:
例5.构思或选材新颖,见解独特,有个性,可加2-3分,特别突出的可加5分。
(重庆市卷)
例6.在内容和表达上有创意者,可获得1—5分的加分。
(山东省济宁市卷)
4.读写结合,借读助写,以写促读。
阅读与写作原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为促进学生在新课程中的课外阅读,进一步培养语感,拓宽知识视野,加强积累,使写作更好地汲取课外阅读的养分,近年来各地写作题的命制注意读写结合这个导向,有一些探索。
例7.(作文1)阅读是人生难以忘怀的体验和过程。阅读,让我们走进了缤纷多彩的世界;阅读,使我们的精神家园丰富而高尚。
请以“课外阅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选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题目自拟,但不得直接以话题为题目。
(河南省卷)
此题借助学生的阅读体验设题作文,便于学生选择素材、确定内容,打通了读写间的通道,实现了读而助写、读写有机结合,这对于改变那种临场搜肠刮肚进行编造的写作陋习,鼓励广泛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探索。
5.减少限制,内容开放。
这是近几年来作文题的改革方向,2005年继续保持这个鲜明特征,大部分地区的作文题注意减少限制性,注重选择性,尊重学生的写作期待,让学生有话可说。考生在内容的选择上范围大,余地多,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能力储备,不拘一格地作文。
二、应认真斟酌的几个问题
1.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考生表达真情实感。
例8.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此题时政性强,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出发点是好的,但它没有照顾到初中生的思维、认知水准,也不符合学生的学习状况。考生在这种题目面前还缺乏思想积累、生活经验积累和表达储备。考生面临这种题,有可能不知从何处着笔。好的考题应当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使他们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话可说;一味地突出考题的时政特色甚至政治性,不仅让考生难以下手,而且淡化了语文的学科特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