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文本阅读助读资料筛选的有效策略

作者:雷林宙

的认识。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正确把握文本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意识、主体意识和生命意识,促使他们形成持久的、积极的、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内驱力,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地、主动地、可持续地发展。
  3、因材施教原则。从教学的服务对象来讲。服务主体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它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紧密相关。筛选资料也不例外。它是教师在深度理解教材后组织的结合学生实际而实施的一种教学行为,因此,在筛选资料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针对学生对某一文本的“兴奋点”“困惑点”“共振点”“触发点”以及文本本身的重点、难点,在两者兼顾的基础上机智地引用和处理。
  4、动态生成原则。从课程意义上讲。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是师生围绕某个教学内容、某个教学话题展开的多维互动的对话交流活动。因此,我们的资料筛选要融到教学的生成中去,筛选的资料要顾及文本的解读规律,要考虑内容主题与文本形式的有机统一,考虑是否有利于生成知识、情感、体验等新的课程资源,是否有利于课程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有利于生成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说。资料的筛选要突出教学过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5、适时适度原则。在筛选资料时,我们还要选择引用资料的时机和分量。掂量资料的难易程度,即做到适时适度。适时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即激趣、深化和拓展延伸等阶段选用,过迟或过早引用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适度既指量的适度又指难易程度适中。内容过多过繁,影响教学进程,淡化文本主体,最终影响教学效率;过少过简,学生浅尝辄止。收不到预期效果。内容过难,学生深入不进。理解不透,容易浮躁,教学容易浮于表面;内容过易,学生难以产生兴趣,难以达到跳起来摘果子的效果。
  
  六、资料筛选的策略
  
  资料的筛选出现在教师备课阶段,它和研读教材、分析学生等一样,是备课这一复杂智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预先构建自己教学过程中。为课堂实现多重对话提供可能与支持而借助的一种手段。我们认为,在筛选资料时一定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前期准备
  (1)遵循理念。应该说,我们在备课、设计教学的时候,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过程的预设,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应围绕学生展开,都应首先考虑学生的需要。同理,教师在进行资料筛选的时候,应以学生的实际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终点。心里装着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从学情出发去搜集资料,占有资料,选用资料。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首席”作用。
  (2)吃透教材。虽然新课程理念强调个性化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课堂互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可以脱离文本信马由缰地随意发挥。海阔天空地任意衍生。阅读的基础是对文本创作主体的尊重,对文本本身的尊重。也就是说,读者的阅读过程就是尽可能借助各种资料,还原到作者所特有的社会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和情感世界中,去追溯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的源头,感受作者的经历和体验,理解作者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学生、教师、作者、文本及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而作为对话主体之一的教师的对话,也是建立在熟悉文本、吃透文本的基础上的。总之,传统意义上的吃透教材在今天的备课中,仍然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和作用。要想吃透教材,通常做法是分两步走:第一,研读教材,就是教师对课文本身进行阅读,进入课文,质疑它。理解它。直至滚瓜烂熟。第二,把握教材,通过看教学参考书、上网、上图书室等途径,查阅各种与文本阅读有关的资料。丰富和深化自己的理解。
  (3)研究学生。筛选资料的目的是弥补学生在知识面、学习能力、思维习惯、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不足,通过资料的介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能力、培养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审美情趣和目标取向。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熟悉学生,然后再有的放矢地筛选资料,让学生在知识体系上有所丰富。学习能力上有所提升,情感方面有深刻的体验。通过思维的交锋、思想的碰撞,达到文本、文本作者与读者(教师和学生)在精神上的交流与视界上的融合,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层面上有较大提升,在生命意识上有所触动和反思,在价值观上得到正确的引导。这样的筛选和引用。就会真正成为阅读的必需、学生的必需。否则,资料筛选将会低效或无效。
  2、资料筛选
  有了正确的理念,又吃透了教材、熟悉了学生之后。就是如何引导对话,参与对话,当好平等中的“首席”了。在对话过程中,可以是教师自己的精彩讲述,可以是方法的渗透。可以是中肯的评价,更可以是资料的介入。这里只讲资料介入中的资料筛选。
  (1)筛选资料的立足点:激发兴趣,延伸教学,链接知识,衔接知识与能力,渗透思想和情感,增加阅读的厚度。扩大阅读视野,引进阅读和写作方法。整合相关信息。
  (2)资料的分类:目前我们课堂上使用的资料主要有图片资料(含照片、图画、宣传画等)、音像资料(含音乐、歌曲、电影电视片段、师生MTV等摄像片段等)和文字资料。其中文字资料又可以分为背景资料(如作者介绍和创作背景介绍)、体裁体例资料(如铭、记、说、传等学生比较陌生的文体的介绍等)、印证性资料(如一些歌颂春天的诗句对朱自清的《春》而言就属于印证性资料)、对比性资料(如《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类比性资料(如泰戈尔的《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之于《迢迢牵牛星》)、补充性资料(如诗歌的朗读技巧知识之于诗歌的朗读训练)、拓展性资料(如《飞蛾与灯焰》《塞翁失马》之于《白兔与月亮》)和激趣性资料(如阅读文本之前的音乐、影片导入)等。
  (3)资料来源:从筛选主体来看,它主要来自教师的收藏、搜集,也可以来自学生。从资料的存储空间来看,它可以来自图书馆、网络、音像店,来自现实生活。从它的物质形式来看,它可以是一篇文章(一个文段)、一部电影、一则新闻、一盘光碟、一张图片、一幅画、一首歌、一则故事等。
  (4)资料的选用: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但是在选用资料的时候要尽可能少而精,要在所占有的资料中精选针对性强的、能较好地实现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材料,做到以一当十,宁缺毋滥。
  附:《鲁迅自传》助读资料筛选(湖南省资兴市第三中学李志清)
  
  资料一 与传记有关的穿插资料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简称“传”。
  传记可分两类: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自传”:一类是由别人撰写的。称为“传”或“评传”。
  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先写自己的出生年代、籍贯、家庭情况。然后按年代或按年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