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走近中国的中国诗人

作者:尤立增

感染。外化的形式可以是读,也可以是写。如把诗歌改写成散文,就某一诗句展开联想写一段抒情文字,也可以让学生就诗歌的思想情感等写出评价鉴赏类文章,甚至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一些小诗。
  教师也可以参与这一过程。教师在示范朗读时,节奏的把握、重音的控制、停顿的长短、声调的抑扬,都表现出对诗歌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些朗读的外部技巧,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要传递的重要信息。好的示范朗读不仅可以升华鉴赏效果。还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朗读。善于指导学生朗读。因为教师是领路人、助学者。而真正学会走路还要靠学生自己,这就是“在朗读实践中提高朗读能力”的道理。
  诗歌鉴赏的这几个步骤,并不是僵死的程式,也不是固定的步骤,而是体现“诗育”规律的必由之路中的必经阶段。在具体鉴赏过程中,安排几个步骤和环节、每个环节用多长时间,完全依具体情况灵活处置。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预设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在课堂上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决不用定好的框框牵着学生走。教师针对实际学情,或示范、或答疑、或点拨、或讲解、或引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指导学生应往哪里走、怎么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吃透文本,从宏观到微观,尽可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意境、技巧,尽可能地与诗人达到同步、同境,融会贯通,成竹在胸,真正把握住决定诗歌是“这一首”而不是“那一首”的最根本的东西。学生的认知起点,遇到或提出什么角度的问题。教师都应该敏锐地感觉到,都应该机敏地采取恰当的方法指引。所以,教师在观念上要“放”,敢于放开。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赏、去想、去争:在方法上要“活”,不可定于一。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无法之法是最高的法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转化”,实现“诗育”。
  
  教学实录
  师:在台湾诗坛有一位颇有影响的诗人。他原籍河北,童年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山水风光,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8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这位诗人就是郑愁予。“愁予”的笔名出自屈原《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以及辛弃疾《菩萨蛮》中的“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课前我让大家认真读这首诗,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来学习,大家都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的,对诗歌大家都有了初读的感受和理解。下面就带着自己对诗的理解放声朗读一遍。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学习诗歌我们首先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师:好。刚才老师已经介绍了诗人的基本情况。老师让大家下去查找资料,不知大家对诗人还有哪些了解?
  生:他被称为“浪子诗人”。
  师:很好,说说看。
  生:郑愁予骨子里有一种“浪子”情怀,还有仁侠精神。表现在诗歌内容上,他的诗作“无一刻不在关切人类的状况——性灵的。文化的,欢乐以及苦难的”,所以表现乡愁情结的乡愁诗、表现闺怨情结的爱情诗、表现悲悯情怀的宗教诗占据了他诗歌创作的大部分。总的来说他的诗既有豪迈豁达的侠义诗,也有曲折动人、情意绵绵的婉约诗。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是中国的中国诗人。
  师:杨牧称郑愁予为“中国的中国诗人”。为什么会这样称呼他呢?是不是因为他的诗歌有爱国情怀?
  生:这种说法不完全对。因为他善于从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汲取情感营养。善于学习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意象的使用,杨牧评论说:“愁予的节奏是中国的,非英语节奏所能代替。”
  师:这些风格在《错误》中都有所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大家要认真体会。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对理解他的诗很有帮助。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带着情感来读一下这首诗。
  (一位学生朗读)
  师:基本上把握了这首诗的韵律,做到了传情达意。我们初读时,强调大家要披文入情。尽量融入自己的理解,不借助任何参考书。所以大家现在有了自己的初读体会,下面就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这首诗很短,但意蕴却很深刻。留给人想象的空间比较大,这一点和宋词中的小令有些相似。
  师:这一点体现了“中国的中国诗人”的特点。
  生:说到这一点,我感觉诗人选取了古典诗歌的典型意象。如“东风”“柳絮”“江南”“春帷”等。
  师:这些意象和民族的审美心理有关。
  生:我总感觉这首小诗蕴涵了一个故事。
  师:这一发现很好。大家不妨考虑一下。这首小诗到底蕴涵了什么故事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讲述的故事。
  (学生默读)
  师:好。哪位同学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
  生:(描述故事)阳春三月,东风不来,柳絮不飞。一个美丽的女子孤独地守在自己的闺房中,突然她听到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于是急忙走到窗前拉开窗帷,循着那声音看那骑马的人是不是自己长久期盼的心上人,可是事实让她失望了,那不是“归人”,只是个“过客”,姑娘把窗帷关上,独自伤悲。
  师:很好,想象丰富,概括准确,语言优美。说明这位同学预习十分充分,对这首诗已经基本把握。
  师:鉴赏诗歌需要宏观把握,更需要微观推敲。让大家讲述诗中蕴涵的故事。就是整体把握诗意;接下来,就需要微观推敲。下面让我们共同研究同学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生:诗歌的题目为什么是“错误”?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非常有价值,那么你们认为什么是“错误”呢?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许多同学有自己的理解,也有一些同学表明自己也有这样的疑问,继续点拨。)
  师:平时我们难免会犯错误,错误就是“不正确”,犯错误就是违反了法律、法规、道德规范,这是一般性理解。我认为错误就是时间、空间和对象的错位,想一想你们犯过的错误,是否能理解?
  (学生思考,有的同学觉得很难理解。)
  师:(举例子进一步阐释)比如考试作弊是在不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看了书;再比如早恋。是在不合适的年龄走入了感情的泥潭。能理解我所解释的“错误”吗?
  (学生恍然大悟的样子)
  师:(启发)按老师对错误的定义,该如何解读诗歌题目“错误”呢?
  生:对象的错位。
  师:对象是怎样错位的?
  生:站在诗中“你”的角度看。深闺中的女子等着“归人”回来,却等来了“过客”。所以出现了等待对象的错位。
  师:很好。站在“我”的角度看呢?
  生:面对痴痴等待的女子,“我”的路过仿佛一粒投入水面的石子,打破了水面的平静。搅乱了女子的思绪,“我”因为不是她等待的人而感到抱歉、内疚,所以是“错误”。
  师:很好。两位同学的发言概括了审视“错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