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刘禹锡的心灵世界探幽

作者:王 君




  教学《小石潭记》,我采用学生自读自学的方式,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以咀嚼“小石潭”之“小”来检验大家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3.在水到渠成的拓展中探究
  经典文言富含文化底蕴,能够提供更多触类旁通、拓展开掘的机会,有利于帮助学生打通学科藩篱,提升学习境界。比如学习《三峡》,在引导学生体会苍凉之美方面我作了这样的探索:
  师:看来并非优美的、雅致的东西才能引起美感,让人伤心的东西也能引起美感啊,举个例子。
  生: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有点相似,但和三峡之秋完全相同吗?
  生:不太相同。情感是相似的,都很忧伤,但是景物不一样,“杨柳岸晓风残月”给人的感觉是柔美中带着忧伤,不像“林寒涧肃”“空谷传响”那般浩大有气势。
  师:这位同学的感觉很准确。请大家不要忽略最后一段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比如“高、长、属引、空、久”等传达给我们的特殊感受。来,读一遍,这些词语都请重读。
  (学生比较夸张地读了一遍)
  生:对,杨柳、晓风、残月很纤细柔软,而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却很肃穆高亢,两种忧伤的格调截然不同。
  师:好个格调!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你说的那般浩大而非柔美的吗?
  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师:这让我想起了一首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学生一起动情背诵)
  生:(恍然大悟的样子)苍凉之美。
  师:“苍凉”是让人痛心却不会让人颓废的情感,它如洪钟大吕,绝不仅仅是撞开情感的一扇小门,它撞开的是情感之堤,所以它伤而不悲、痛而不凄。大家不是非常喜欢《射雕英雄传》吗,它的主题歌中唯一一句写景句“黄沙路万里,关山月朦胧”就是充满苍凉之美的诗句,这个背景让《射雕英雄传》的故事荡气回肠。这是崇高美的一种!
  可以说,经典文言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学、美学、历史、哲学资源库,沉潜其中,反复玩味,然后思接千载,虑通万里,文言学习就会月明风清,天高地迥。
  4.在摇曳生姿的活动中探究
  现代文教学讲究常式与变式的结合,文言教学更是如此。前文提到的用“演戏说戏”的方式学习《唐雎不辱使命》,用全美读的方式深入《岳阳楼记》都是教学变式的体现。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观潮》一文的气势与文采,我让他们一边“观潮”,一边“对对联”。先指导学生反复朗诵课文,直到几能成诵。然后和学生一起回顾古诗文中的著名对子。最后老师示范,提出要求,鼓励学生只要达到“宽对”即算成功。这种方法让《观潮》的学习充满了青春激情。学生以课文为材料对出了二十多副对联,真是精彩纷呈。简单的如:“玉城”对“雪岭”,“鲸波”对“鲨浪”。复杂的如:
  艨艟好斗,舞旗鸣鼓,分合五阵之势,倏尔黄烟四起,一舸无迹。
  吴儿善泅,批发文身,出没鲸波万仞,霎时腾身百变,千种风情。
  横批:天下伟观
  (作者黎斯豪)
  宋周密观潮下笔如鲸波雪浪
  今学子赏文出口似锦绣华章
  (作者张慰慈)
  逆向翻译,追根溯源,以今证古,古为今用……文言教学的变式越丰富,文言教学就越有可能焕发青春气息。
  最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经典的优势在于历经千锤百炼后价值得到公认,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研究资料汗牛充栋,教师极易沉溺于他人的思想中,失掉自己对文本的真切感受。因此忌因循守旧,求别开生面,忌浅尝辄止,求追根溯源,应该成为我们教学文言文本时的第一追求。
  通过对文言文本的多角度阐释和深度解读赋予文言学习以青春激情,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教学实录
  经过钻研教材,我发现《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的精神血脉息息相通。于是,我对它们进行了整合教学,两课时连堂进行,以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为教学核心目标。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指导朗读,质疑字词,尝试背诵。第二课时则结合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紧扣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心灵律动,探寻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追求。以下实录的是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蓄势: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
  师:第一节课,陈禹杭就《爱莲说》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关于最后几个句子的顺序安排的问题。同学们的争论很激烈。王悦同学的发言更是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这节课,我们就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开始讨论。王悦认为菊和牡丹对莲都是反衬,有些同学不同意。看来,周敦颐对陶渊明的态度如何,大家分歧还很大,现在请大家在文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生:我认为周敦颐很欣赏陶渊明。从“晋陶渊明独爱菊”一句可以看出来,“独”字挺有力量的,我读出了一种欣赏。
  生:我也是,后文中周敦颐说自己爱莲也用的是“独”,看来这“独”有与众不同之意,是褒义。
  师:“独”是独特,独到,“独”是特立——
  生:独行。
  师:我想到毛主席《沁园春·长沙》的第一句就是“独立寒秋”,好一个“独”!
  生:周敦颐称菊花为“隐逸者”,就是隐居避世之人,不含贬义。
  师:隐逸者?注意,为何不说是“花之隐者”呢?
  生:“逸”有一种飘逸、安逸的感觉,周敦颐称其为“隐逸者”,看来对其生活状态是欣赏的。
  生:周敦颐只在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矣”字加重情感,表达了深深的惋惜之情,而对“菊花”的表达比较庄重,只是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陶渊明绝无贬义。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读书非常仔细。看来,作者写陶渊明绝非反衬,而是正衬。写陶渊明只是铺垫,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在周敦颐的眼里,陶渊明是美的,但周敦颐认为谁更美呢?
  生:他自己更美。
  (学生笑)
  师:那好,假如你是周敦颐,请结合文中的关键句来夸夸自己,请用第一人称。
  (引导学生再次大声朗读“予独爱”一句)
  生:我像莲花一样高洁,生活在世俗的社会但不被污染。
  生:我的美名远播,像莲花的香气一样越远越沁人心脾。
  生:我庄重高雅,绝不向权贵献媚求荣。我才德出众但绝不妖媚。
  生:我像莲花一样中通外直,表里如一,个性刚直。
  生:我像莲花一样让人敬重不可侮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我不蔓不枝,心意专一,目标明确。
  ……
  师:说得不错,再背一背这句。
  (学生齐背“予独爱”一句)
  师:现在,周敦颐们,咱们换个角度自夸,你和陶渊明都是美的,但你认为你和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
  生:陶渊明隐居避世了,我还坚守在官场。
  生:我是出淤泥而不染,陶渊明是躲淤泥躲得远远的。
  (学生笑)
  师:聪明!我们才学习了《桃花源记》,也背诵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了隐居。他吟诵着《归去来兮辞》,在自己的心里幻想出了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他最后选择的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周敦颐不是这样的。据历史记载,周敦颐也有“山林之志”,他胸怀洒脱,颇有仙风道骨。他虽在各地做官,但俸禄甚微,来到九江时,他还把微薄的积蓄捐献给了故里宗族。他不仅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师,在为官上也有卓越建树。黄庭坚曾盛赞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同学们,这就是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这不同的人生选择和诗人的个性理想有关,当然也和当时的背景有关。选择虽不同,但都显著有别于趋同富贵失掉自我的芸芸众生,所以其人格同样伟大。让我们再朗读一遍那流传千古的名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