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刘禹锡的心灵世界探幽

作者:王 君




  (师生深情诵读“予独爱”一句)
  第二部分探究:走进刘禹锡的心灵深处
  师:我们读懂了周敦颐和陶渊明,那么,现在我们再回头去看看刘禹锡。我们重点讨论一个问题,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请大家注意不要空谈,扣紧诗文的关键字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大家先自由朗读一遍。
  (学生自由诵读)
  生:我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周敦颐式的。你看,他对陋室的评价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他认为自己的品德是美好的,可以让陋室生辉。
  师:你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关键词语“德馨”来思考,非常难得。但是,难道陶渊明的品德就不“馨”吗?
  (学生笑,被问住了,不好意思地坐下)
  生:我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你看他的居住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不也是一种隐居的环境吗?
  生:我不同意。刘禹锡的生活其实很丰富,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大儒,他还经常弹琴看书,这种生活是隐居吗?
  生:老师,这地方有点儿矛盾,既然鸿儒谈笑往来,地上怎么可以生青苔呢?矛盾!
  (学生笑)
  生:(急切地)我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请注意,他读的书是“金经”,金经就是佛经,金经有南华经……(学生大笑)一个读佛经的人难道不是在隐居吗?
  师:有意思!再深入一点,为什么刘禹锡说自己是“调素琴”,而不是“弹古琴”呢?
  生:“调”更悠闲、随意,“素琴”说明他的生活非常清苦。
  师:品得妙!这个“调”让我想起了“悠然见南山”中的——
  生:见!
  师:对,异曲同工之妙,一样的闲适和自得。
  生:我也觉得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你看他的生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清静优雅,自由自在,不是隐居之人是什么?
  生:他的生活并不清雅,“谈笑有鸿儒”就可以证明。一个隐居之人,还会和世俗间的读书人频繁来往吗?一个真正心灵幽静的人,还会拒绝和没有文化的老百姓来往吗?在陶渊明的很多诗歌里,他都是把自己打扮成农民的样子啊。
  师:有意思,有意思!确实,陶渊明过的是真正的田园生活。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的思想、他的行为,包括他的文字,都有泥土的气息。
  生:(急切地)我坚决不同意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你看,他以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来比自己的陋室。诸葛亮和杨雄都是历史上名声显赫的人物,一个在政治上建立奇功,一个在文学上很有造诣。看来,刘禹锡是希望自己也能像诸葛、子云一样建功立业。
  师:(惊喜地)好!真知灼见!
  生:还有,结尾点题句刘禹锡用的是孔子的名句。孔子是儒家主张建功立业的代表人物。这段时间班里读《论语》,孔子表扬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老师的提示下说完这个句子)我想孔子更赞成周敦颐的人生选择,虽然身处逆境但依旧要建功立业。刘禹锡引用孔子的话也应该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励。
  生:对。老师讲过孔子是坚决主张入世的,他自己便是终生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奋斗。刘禹锡引用他的话,可见非常尊崇孔子,他不可能去隐居。
  师:有见解,活学活用,半学期的《论语》没白读!大家注意到了结尾,为什么不同样注意一下开头呢?
  (引导学生齐读开头两遍)
  生:(恍然大悟)开头其实也证明了刘禹锡的选择其实是周敦颐式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他其实是把自己比成了仙和龙。
  师:哦,只不过,是和诸葛亮一般的——
  生:卧龙!
  (学生笑)
  生:一个把自己比成龙和仙的人会真正隐居吗?
  生:还有,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刘禹锡并不甘于寂寞,他希望自己的陋室能够“名”和“灵”,其实一开头就流露了自己要有所作为的想法。这也证明了刘禹锡的选择不会是陶渊明式的。
  师:这就怪了,看来《陋室铭》中表达的东西有矛盾啊!
  生:(手举得很高)老师,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刘禹锡本来想表现的是一种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生活状态,但是,他在不知觉中暴露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或者说,他当时过的的确是一种近似于隐居的生活,但是,他的心中却向往着建功立业,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建功立业的理想!
  师:好一个“不知觉”!这句话像一把解剖刀,把刘禹锡的精神世界袒露在我们面前。现在请大家说说刘禹锡写《陋室铭》的背景故事,谁来讲讲?
  生:刘禹锡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到和州当刺史。和州的知府姓策,他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就有意给他小鞋穿。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连肺都快要气炸了。他和书丞商量了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实在太不像话了,想捉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要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师:讲得真生动!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刘禹锡隐居没有?
  生:没有隐居,还在当官,只是被贬官了。他还住在城里。
  师:那就有意思了!那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的生活场景岂不是虚假的?
  (学生沉默,思考)
  生:他这样写是为了回击权贵,表达一种绝不低头的志向。你越压迫我,我越要活得潇洒自得,你越要我活得不像一个人,我越要活得像一个人。
  生:《陋室铭》中的生活场景确实经过了刘禹锡的夸张。生活是现实的。城里的一间小屋,条件肯定很糟糕,来来往往的人也可能不会那么高雅,环境也可能不会那么清幽,但我认为,刘禹锡这样写不是造假,而是因为他的心。
  师:分析得非常有见地。他的心如何?房子很狭窄,但是他的心——
  生:很开阔。
  师:房子很嘈杂,但是他的心——
  生:很宁静。
  师:生活很单调,但是他的心——
  生:很饱满。
  师:对了,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他没有选择桃花源,他和周敦颐一样,在淤泥之中顽强、乐观地生长。这周的班级古诗积累,老师推荐了刘禹锡一系列的小诗,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到“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老师是要让同学们感受刘禹锡是一个多么有生活情趣的人。以前我们还背过刘禹锡的《秋词》,一起来背——
  (学生背诵)
  师:同学们,这便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意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
  师:我们还背诵过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句子是:沉舟——
  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同学们,吟诵着“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自己高贵的心呢?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刘禹锡,怎么可能“清高自许”“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所以,同学们,《陋室铭》不是一个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而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官场的险恶、人情的冷暖并没有浇灭刘禹锡心中的战斗之火,他潇潇洒洒地提起笔,对炎凉世态、坎坷仕途作出了最昂扬、最诗意的回答。
  师:同学们,暑假的时候,我们提前背诵了《岳阳楼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生:(齐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师:同学们,周敦颐、刘禹锡、范仲淹、苏轼都是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孟子说,读书人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范仲淹们、刘禹锡们超越了孟子,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管是居朝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们都坚定执著,把兼济天下作为永远的追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正如刘禹锡曾吟诵过的“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群走在时代风潮浪尖上绝不沉沦、绝不逃避的文人们,乃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筋骨和脊梁。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周敦颐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次诵读《陋室铭》和《爱莲说》。
  (在诵读中下课)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