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外国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的主要特点
作者:黄厚江
美英等国的母语教科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训练基本都是综合性的。阅读练习中有写作,写作训练中有阅读,听说读写常常糅合在一起。如在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的《中高年级精读本》“主题讨论单元”第1单元(主题:印象)包含四个板块,第3板块“你穿戴什么自我形象”中,出示查尔斯、瑞克、阿兰、麦特等四人的照片,要求学生做以下几件事:
(1)观察这几张照片,你会得到什么印象?你认为他们各自试图用什么方式表现什么特点?
(2)听记者采访当今男人时尚穿着问题的录音谈话,听记者在街上随机采访四个男人的自我印象问题的谈话,把他们的回答与你对第1个问题的答案作比较。
(3)按照记者的正确语序,写出下列问题(略),必要时可使用缩略语。
(4)再听录音,并选择答案。
(5)评论上面照片中的任一人,你知道他想表现什么样的流行形象吗?
(6)和同学讨论第3个问题的答案。
这样的设计采取了整合编排的方法,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学习编排在一起,把耳听、口说、目视、手写等语言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言语活动的合力,形成“知识—技能—能力”一体化的学习机制。
英国语文教科书在综合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也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其中《牛津英语教程》最为突出。这套教科书共三册,在第一、二学段,每单元后都安排了一个特设专题,共设计了10个综合性实践活动,第三学段又在“应用语言”(Using Word)部分集中安排了10个活动。从性质上看,这些活动涉及真实生活、虚拟生活和文学生活。从范围上看,这些活动涉及人体自身、自然界、学校生活和社会经济与文化。从学习方式上看,活动有多种形式:(1)主题探究型,如《死亡树》探究的是文学主题,《海底怪物》以海洋生物为探究主题;(2)应用设计型,如《在岛上》属于生存演习设计,《主题公园》和《广播节目》属于文化项目设计;(3)社会体验型,如《街区》是认识、体验和不断扩大人际关系,《制服问题》是了解社会当中的多种职业形象;(4)参与实践型,如《新闻活动小试》是参与新闻活动,《新产品上市》是参与市场商业活动。
(四)重视跨学科的语文学习,在练习中融入多元文化意识
美国哈科特·布莱斯公司出版的七年级文学教材《文学宝库·窗外》,采用以文学作品主题为主线的总体编排结构体系,单元的最后一个板块都是“多元联系活动”。这一部分通常包括“多元文化”和“跨学科活动”两部分。“多元文化”使学生注意到各种知识之间的紧密关系,接触并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传统、历史和宝贵遗产;“跨学科活动”体现知识的不可分割性,使学生注意灵活运用知识。这种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开阔眼界,学会宽容和理解,从而避免偏颇狭隘。
在有些教材中,大部分选文后的“选择练习”部分编有跨学科活动,且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如根据作品中的描述为主人公画像,设计动物园布局,研究乐器、听其他民族的代表性音乐,在地图上找出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著名山脉的高峰并作比较等。这些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一门学科知识,而是灵活整合各种知识,更好地体会到各种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由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的名为“里里外外”(Inside Out)的教科书第13单元有一道练习:
家对你意味着什么?阅读下面几个人的回答,你认为其中哪三个人的回答最好?
1)家是我头顶上的一片天。(高邦,27岁,英国)
2)家是一张温馨的床。(惠云,15岁,韩国)
3)家是我付出的所有努力和牺牲。(威纳,76岁,塞尔维亚)
4)家是温暖、关爱和安全。(安得维尔,30岁,克罗地亚)
5)家是我妈妈所在的地方。(桂塞珀,28岁,意大利)
6)家是我晚会期间回去换衣服的地方。(伊凡,19岁,俄罗斯)
7)家是我大多数的回忆所在。(约瑟夫,70岁,捷克)
8)家是我可以尽情痛哭而没有人干涉的地方。(娜塔丽,14岁,美国)
9)家是你总想回去的地方。(乔治,34岁,阿根廷)
提供的9个人对家的理解,收录了不同地域和民族对家的情感体验,体现了鲜明的跨文化学习意识。这个单元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中国古老的“风水”观念,随机介绍了欧洲旅游胜地摩纳哥公国的特点,介绍了德国的柏林墙等文化知识。
(五)倡导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
合作能力一直是美国基础教育非常重视的内容。普兰蒂斯·霍尔公司出版的六至十二年级语言类教材《写作和语法:交流实践》对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尤其重视。首先,写作的整个过程是在合作中完成的。如在第6章学习描写时,全班同学经过讨论,可以决定共同描写同一个地方。学生写完作文后,要将文章放在一起展示,并讨论彼此描写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练习还关注作文写完之后的合作活动:有比较作文异同的;有订成班级作文册,供全班学生欣赏学习的;有进行分工,合作完成报纸社论版内容的访问、采写、编辑等工作的;有合作完成某产品的广告制作的。其次,在修改环节,教材专门编写了《同伴修改》一节,并且介绍了多种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合作修改方法,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回答关于修改的问题,就能帮助同学发现作文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作文质量。最后,在教材第三大板块“就业和升学实用技能”中,专门介绍了团队合作的技巧和要点。通过学习什么是团队合作、影响团队合作的因素、团队合作规则,分析小组活动失败的原因和问题所在,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丹麦教科书的练习中有“集体讨论”“一起讨论”“小组活动”“双人活动”“相互讨论”“在班上”等栏目,不仅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也明确了不同的练习形式。比如《丹麦语时光——打开窗户》(哥本哈根Alinea出版社2002出版发行)中的一个“集体讨论”的练习要求为:
A 两人为一组阅读9~11页的《玩具娃娃之死》。B 找出作者使用了各种手法的例子。C 向全班同学朗读你找到的段落。谈谈你是怎样找到这些段落的,为什么找这些段落,它们怎样影响你对该故事的理解。D 阅读文本剩余的部分。发现更多的使用了手法的例子。E 我们与主角一起分享着一些信息,那是老师和同学各自不同的。找出例子。这个事实怎样影响我们对故事的理解?F 你怎样理解《玩具娃娃之死》?请在课堂上讨论。
其中一个“小组活动”的练习要求为:
A 在讲述的传统类型中,你知道哪些式样的故事的渊源?将它们写在黑板上。B 你记得哪些不同类型的故事?在黑板上写出它们的题目。C 组成小组,从黑板上选择你记得最清楚的故事,互相帮助牢记它的故事情节,在课堂上讲述这个故事,一起谈谈为什么你能够记住这些故事,这个类型的故事有什么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或者针对这些故事,你在脑海中创造了什么样的特殊意象,使你记住了它们。你认识的人有谁具有讲故事的天赋?通常,你在什么地方听到好听的故事?D 分组大声朗读以下的故事。找出不同种类故事的特征并谈谈该故事属于什么类型。
这些练习都倡导一种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分享学习的成果,提高学习过程的效益。
(六)重视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强化对学习过程的指导
这一特点从我们前面所举的许多例子中都可以看出来。教科书在要求学生完成各种练习时,不只是提出要求,而且会交给学生具体实用的方法。
写作能力一直是美国中小学语言艺术课的训练重点,写作练习不是简单地给一个题目,而是指导学生确定具体的写作任务,如在什么情景中写什么东西、写作的目的和文章的读者等,教材中都明确告诉了学生。即使是文学教材,对写作过程的指导也十分详尽。每个单元后的两个写作任务都是按写作前、写作中(写草稿)和写作后(修改、发表)等步骤一一指导。这种练习形式,学生易于学习,教师易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