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外国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的主要特点
作者:黄厚江
英国《牛津英语教程》在“调查”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中,设计了一个包括12个步骤的流程图。这12个步骤大致是:(1)讨论并决定探究什么主题;(2)把计划告诉教师;(3)制订提问的内容和方式;(4)思考对不同的调查对象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5)向调查对象提问,并记录答案;(6)搜集整理资料,考虑写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自己记忆材料,还是为他人提供有趣的资料,还是说服不同意你意见的人?(7)从以上三种目的中选择一种,思考如何提出你的观点和资料;(8)编写材料草稿,征求他人的意见;(9)起草一个如何提出材料的粗略的计划,并写成初稿;(10)把同样的材料用于不同类型的文章,思考它们的不同;(11)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材料,说明你要做什么;(12)比较口语和书面表述形式的区别。
这个流程图说明了应该如何进行调查研究,对初步学习调查的学生无疑是很有效的训练。英国莱兹教育出版公司出版的《英语》教科书,其阅读部分就是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线的,选文的功能首先是作为知识的例证。
印度新德里法兰克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发行的《互动英语》第9册第6单元“少年”中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少年与电视”,有一个“根据上面分析图,写出你自己的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教材以“你可以按下列思路组织你的文章”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写作,不仅列出每一段的内容,还提醒学生“你也许会用到以下的词和短语”,对学生学习的指导非常具体到位。
二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母语教科书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编制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练习系统也有了很大改进,但和国外母语教科书比较,还有这样一些不足:
1.定位低下
练习系统在教科书中的作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概括地说应该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最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但我们有些教科书的练习定位在对文本的理解、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对某些知识的掌握等方面,目的大都在强化学生对某些现成结论的接受。即使语言训练,也是一种机械、烦琐、孤立的训练,扭曲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语文学习中和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有的练习甚至让人觉得就是考试题。
2.结构零散
虽然说语文教科书的练习要建立起一个系统比较困难,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可以说是没有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科书练习可以随意编排。一篇课文的几道题之间,每篇课文的练习和单元练习之间,不同的专题之间和不同的单元之间,不同年级之间,总该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否则或者互相割裂,或者互相重复,或者前难后易,或者同一个知识,说法不一甚至自相矛盾。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无疑非常不利。目前几套初中教科书和高中教科书,对这个问题的重视都不够,练习没有系统姑且不说,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整体的意识。
3.形式单调
比较中外教科书的练习系统,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我们的教科书面目极为呆板,几乎到了“可憎”的地步。除了我们长期形成的“教材神圣”的意识之外,从技术的角度看,题型单调是主要原因,几乎都是“为什么”“怎么样”“说说”“想想”“填空”“默写”等指令,虽然语言不再像以前那样干巴枯燥,但总体来说还是缺少情味。同时,缺少问题的具体情景,和学生的生活、社会生活联系不多,过多地考虑所谓“实效”,是很重要的原因。
4.内容单薄
无论是初中语文教科书还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练习的内容都比较单薄。阅读无非就是内容理解、结构分析、表现手法欣赏、语言品味等几个方面。写作则更为单薄,有的就只有一两个题目,有的虽有几句提示性的话语,但大多空洞无物,对学生的写作几乎没有实际帮助。
5.认识封闭
首先是和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即使有些题目具有一定的情景性,注意到了和生活的联系,但缺少真正的生活气息。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封闭,不仅对外国文化、外族文化很少有主动的、有意识的引入,就是对许多是非问题的判断、道德观念的认同、具体问题的看法,也坚持唯一的正统标准。有些题目虽然标榜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其实只是在一定的规定中的“多元”,甚至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可能“多元”而让学生多元。
6.缺少选择
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是尊重学习主体的最基本的要求,但可以说,我们的练习系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同一的要求。完成的问题,没有选择;完成的方式,没有选择;提出的要求,没有选择;得出的结论,也没有选择;评价的标准,更没有选择。在“一视同仁”的幌子下,以“公平”的名义扼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利,也扼杀了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同时表现出对弱势学习群体的伤害。
比较中外语文教科书的练习系统,是一个比较大也比较复杂的课题,本文只是一些挂一漏万、浮光掠影的看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