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与中学小说教学
作者:金 进
最后,揣摩结构,寻找原型。文学发展到了今天,有了很多固定的叙事模式和情节结构。就像大多数的武侠小说情节大体都是背负家仇——遗孤成长——少年多舛——名师教诲——得名剑或秘籍——天下无敌——手刃仇家,有所不同的可能就是把情节变复杂,增加小说的延宕感,美女、名师、秘籍、武器更是所有武侠小说必不可少的情节要素。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入了很多名著,我下面分析一下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叙事模式——“互为镜像模式”。《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五人本来都是妖怪,唐僧是蝉,悟空是猴,八戒是猪,沙僧是怪,白马是龙,而他们一路西行,打的就是妖怪,而某种意义来说,他们与自己的敌人应该在血缘上更亲,但他们并不以他们为亲,而是以“妖怪哪里走”的战斗精神一路打杀过去,令人啧啧。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饱满的战斗激情呢?我觉得除了取经的崇高目的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互为镜像叙事”对他们师徒心灵上的制约。大家应该记得小说“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一节中,有个六耳猕猴身手与孙悟空不相上下,两人从地宫到龙宫,再到天宫,到处找人辨出真假。最后在西天如来那里得到结果,六耳猕猴被打回原形,被孙悟空一棒打死。六耳猕猴在物种上应和孙悟空同宗,他费尽心思争的是去取经的权力,最后落得个魂飞烟灭。孙悟空一身反骨,“闯地府”“闹龙宫”“闹天宫”直到被压在五行山下,后得观音大士教诲,领了保唐僧西天取经的差事,才得重见天日。六耳猕猴的功夫、心眼都不逊于孙悟空,最后被打死,孙悟空手刃六耳猕猴后,心中多多少少有一股悲切之感,“兔死狐悲”,孙悟空有了这么鲜活的“反面教材”,以后哪里还敢与天斗,他眼前只有取经得正果一条路。这样分析起来,我们就可以理解到为什么我们最欣赏的是《西游记》前面的部分,因为那正是我们大圣个性突出的时候。《水浒传》中的宋江与方腊,《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是这样的互为镜像的,宋江手下有一百单八将,方腊手下也有众多将领;两人才胆力学不相上下,都是反抗官府欺压被逼造反的农民起义军。宋江多的就是一张招安的牌,一战打下来,方腊是被剿灭了,但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死了七成,不知宋江面对这副惨境,心里如何想?诸葛亮和司马懿也存在这样的关系,两人智谋相当,不同的是一个正,一个邪;一个忠心耿耿护幼主,一个满脑袋取曹代之。上面就是对小说研究中的一种叙事模式——“互为镜像”的分析,这种模式在我们的小说教学中很多,这种成型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上面就是我对文本细读在中学小说教学中的一点看法,只要我们直面作品,抓住感动我们的那个原初的感觉;然后适当注意文本中的一些缝隙,如引用的诗句、文中的注释、开头的引文,从这里面寻找信息;最后当我们读的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出许多小说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日积月累,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慢慢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去引导学生阅读小说作品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