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湖北省宜昌市2004年中考作文

作者:周远喜




  作文题目
  
  亲爱的同学,看到下面这两组词语,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它们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中提出一个与文化有关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或讲述一个故事,或抒发你的感慨,或发表你的观点。题目自拟,字数在400字左右,如果写诗,不少于20行。
  春节 端午节 饺子 元宵 京剧 风筝 龙舟 春联 中国印 牛郎织女
  圣诞节 情人节 麦当劳 巧克力 奥斯卡 摇滚 迪斯科 牛仔 亚当夏娃
  要求:话题必须与文化有关。不要简单地选择一个词语,写成类似“春节记事”“风筝随想”“话说迪斯科”这样的文章。
  
  试题解析
  
  2004年湖北宜昌中考小作文很显然是一个拔高作文题。试题所出示的两组词语对初中而言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审题时一定要前后呼应,快速的抓住试题中的有效信息,才能审准题。试题中“提出一个与文化有关的话题”的要求明确的提示了学生“联想与思考”范围。仔细揣摩,就不难发现第一组词语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而第二组词语则与外国文化相联。试题“不要简单地选择一个词语,写成类似‘春节记事’‘风筝随想’‘话说迪斯科’”的提示,也巧妙的暗示了考生必须从两种文化的比较入手思考问题,而决不能单纯的顾及其中的任何一种,否则,就很容易走题,所以构思时切切要注意:
  一、文体上扬长。考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特长、才情和情趣,自由选择自己所擅长的文体。从这则材料来看,写议论文最易入手,如果你的文字功夫颇佳,写成随笔或杂文也不错;当然,你也可以写成小小说。
  二、文体上创新。写议论文,除了可以写成杂文外,还可以用“病历诊断书”“辩论体”或“关于……报告”,还可以写成“访谈录”等,在文体上力求以新出彩。
  三、语言上出彩。写议论文要以思辨见长,更要以文采取胜。要多用排比、对偶、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多用短句,让文章以气势见长。
  四、构思上求巧。400字的规定,要求考生写作时,直接切入主题,中间要善于剪辑;写议论文时,要多说理,少用事例论证,即使要用,语言一定要凝练。
   五、标题上见功夫。标题是文章的文眼,题目凝练,主旨深刻,有文化底蕴,不看内容,管中窥豹,你就可以窥见考生的思辨力和深厚的语言功底。如《余秋雨与泰戈尔有个约会》《谁说不相容?》《禁鞭炮——两种文化的碰撞》《龙舟载着文化》《我的眼中只有你》《站直了,中国文化》《当京剧遭遇摇滚》……
  
  考 场 作 文
  【满分卷1】
   余秋雨与泰戈尔有个约会
  
  湖北宜都一考生
  中外文化,在中国打开国门之后,撞出一串串智慧的火花。余秋雨与泰戈尔有个约会,穿越时空,第一次有了亲密的接触。
  他们的相遇或许是上帝的安排。余秋雨举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文化苦旅》,泰戈尔捧着自己的《飞鸟集》,两位世纪伟人在一棵大榕树下见面。
  一个人凭着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的秘籍,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另一个给予世界人民一滴露水,一丝云彩般的永恒感情,抒发着自由和爱的精神,流露着和谐之美。两种不同的文化,碰撞成天边一抹绚丽的彩霞。
  我思考着春节与圣诞节为什么共同出现在中国?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永无止境。每一个文化伟人的约会都将成为两个国家甚至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我的面前摆放着《文化苦旅》和《飞鸟集》,摆着《复活》……我会微笑着捧起所有的文化经典,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一个真正爱好文学的人,会爱上世界所有的文化瑰宝。
  敞开心扉,我们将拥有整个世界!
  【满分揭秘】我们惊诧于小作者的包容和大气,我们同样也惊诧于他的丰富想象力。文章在对两个中外散文大家风格一番评价之后,两个问句巧妙的将话题引向深入,结尾有画龙点睛之功。短短的400来字,不仅让我们欣喜于考生——宽广的阅读面,老道的语言,也再让我们领略了考生的眼界。
  
  【满分卷2】
   我们丢了什么?
  
  湖北宜都一考生
  又是一年春柳绿!在这个世俗喧嚣、红尘滚滚的时代,又有多少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或许,更多的人只是哼着“我的心太乱,要……”跳着迪斯科,一边叫嚣,一边狂欢。
  中国文化已经在慢慢的被人淡忘!如今,端午节的龙舟,依旧在划吗?清明时节的行人,还依旧断魂吗?故乡里的社戏,是否还在水乡上演?中秋节的亲人,依旧会团聚,会吟着“天涯共此时”吗?会吟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祝福远方的亲人吗?
  或许我们已经淡忘了吧,而什么渐渐浓了呢?圣诞节的街灯彻夜明亮;情人节的鲜花、卡片到处飘香 :“麦当劳”这个异族家伙,也在中国安了家,买了上好的新房……
  异国文化的魅力的确巨大,但一个中国人不应当把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吗?吸收外国文化,又怎能以牺牲本国文化为代价?
  又是一年春柳绿!但愿此时的人们少扮些“牛仔”,多穿些唐装 ;但愿此时的国人少听些摇滚,多看些京剧 ;但愿此时的孩子少听些“亚当夏娃”,多讲些“牛郎织女”!
  【满分揭秘】小作者由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着手,第二段一连四个委婉含蓄的追问,道出自己的深深的忧思,第三段巧用一个问句,引出了令人忧虑的问题,第四段水到渠成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结尾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希望。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温和而不乏力量,发人深思。
  
   【满分卷3】
  当京剧遭遇了摇滚
  
   湖北宜都一考生
  似乎是偶然,其实是必然。
  我们在感叹着世界变化之快时,有许多外来文化也已经偷偷闯进了我们的世界。
  当京剧碰到摇滚,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会不会京剧就这样黯淡下去,取之而来的是疯狂的摇滚?
  或许到那时,中国人才会懂得国宝——京剧的风采,才会懂得珍惜。
  幸好,这个社会还有那么一群维护着中国这特有民族文化的人。你听过李纹的《刀马旦》,你就会明白,京剧碰到摇滚该会怎样,你也才会庆幸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会被时间遗忘,也才会懂得去珍惜它。
  只有像李纹那样,将中国自己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才不会让自己那特有文化宝藏遗之荒郊,才不会让自己无颜以对江东父老。
  当京剧与摇滚结合,才是精彩的。我要向整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呐喊 :“中国文化真精彩!”
  当京剧碰到摇滚,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让我们看到文化的未来,也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满分揭秘】这是一篇大气的文章。标题《当京剧遭遇了摇滚》不仅巧设悬念,也由此引出所论的话题。小作者力排众议,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另一条道路,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恰当地注入外来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从而,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文章语言流畅,行文简洁,值得一读。
  
  【二类卷】
   禁鞭炮——两种文化的碰撞
  
   湖北宜都一考生
  “爆竹声声辞旧岁!”每逢过年过节,鞭炮烟花“噼里叭啦”地响个不停,给节日添上一派喜庆的气氛。但是,许多地方都禁了,包括我的家乡。
  这时,总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在不停的对峙:
  “哎……太可惜了,鞭炮燃起了多少喜气,鞭炮禁了,新年的气氛淡了。”
  “好!禁炮就是好!从今以后可以安安静静的过个年,又省事又安全。”
  禁鞭炮之所以有着众多的争议,实际上还是中西方两种文化观念的冲突和碰撞。前者的观点延续了传统,传播的是千百年来人们的一种风俗习惯 ;后者的观点强调的是人身的安全,提倡的是人类文明,张扬的是精神之花,于是,两种文化在这里发生了碰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