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校园文学月报
作者:佚名
诗歌在生长
[俄]茨维塔耶娃
诗歌以星子和玫瑰的方式生长,
或好似那不曾为家人所期望的美人。
对于所有的花环和最高荣耀
一个答案:它从哪儿到达我这里?
我们在睡,忽然,移动在石板上,
天国那四瓣的客人出现。
噢,世界,捉住它!通过歌手——在睡梦
中——
被打开了
星子的规则,花朵的公式。
(绿 豆译)
[诗人简介]
茨维塔耶娃(1892-1941),俄国诗人。出版诗集《黄昏纪念册》等。
征 稿 启 事
《校园文学月报》常年向全国各地中学校园文学社、中学师生征稿。各栏目征稿详情如下。
点击文学社——需要文学社提供100字左右简介及文学社社员作品、社刊等。该文学社主要负责老师为该期特约主编。
校刊选粹——从各校文学社刊物中选择优秀作品。
新诗笔会——《语文世界》与《诗刊》社联合举办的诗歌比赛,分为教师组、高中组和初中组,每年度评奖一次,参赛稿件请在信封左下方贴上“参赛标志”(复印有效)。
我师风采——教师文学创作园地,散文、小说、随笔等各种体裁的千字文,涉及社会、家庭、校园等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也可以是师生同题作文。
社团花絮——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各文学社团开展的活动、办社的经验等,100字左右的消息,配以相关的图片。
以上来稿均须附详细联络方式,要求篇幅精短,题材不限。来稿请注明所投栏目,以便编辑分类处理。
联 系 人:罗明钢
地 址:北京朝内南小街51号《语文世界》杂志社 邮编:100010
电 话:010-85110029 E-mail:ywsj@vip.sina.com网址:www.ywsj.com
城里不是父亲的家
湖北卢素玉
父亲是地道的农民,今年年初从四川农村来武汉已有大半年了。
初来乍到,老父对武汉有极大的新鲜感。据不完全统计,父亲至少发现了远近六个不同的菜场,他主动包揽了买莱的任务。父亲每天总是早早起床就直奔菜场,他说早上的菜新鲜,有泥土的香味。他以乡下人特有的眼光挑菜选菜,总能买到物美价廉的蔬菜,结果虽增了老父一人,家里的生活支出还略有下降。
在武汉住了一两个月,老父烦了,他常抱怨城里人家家关门闭户,邻里之间见了面连个招呼都不打,更别说串门了。他想象住在乡下那样走东家、串西家,拉拉家常,时间也好打发些。我说要去别人家拜访,一般事先要打个电话告诉人家,不速之客是不受欢迎的。父亲听了这话眼睛睁得大大的,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
我有时候陪父亲逛逛街,父亲说街上人多、车多,耳根子没有片刻清静,空气也不好,没泥土味。父亲最烦的是宽宽的马路不让过,非要人走过街天桥或是地下通道,真是不自在。我带他去商场超市转转,他说营业员太热情了,不买人家的东西总觉得过意不去,对不住人家,如果要买又觉得太贵了,一件衣服抵得上乡下人几个月的收入。
父亲后来转而将兴趣投向了电视,无奈老父偏偏喜欢看农村片和诸如《地道战》《地雷战》之类的黑白战争片,可电视屏幕上这类节目寥寥无几,父亲常常在闹哄哄的娱乐节目中打瞌睡,而我和老公却看得津津有味。
无聊之中,父亲萌生了干老本行——种地的愿望。父亲看中了楼下一块杂草丛生的空地,幻想能种点南瓜、茄子什么的。但经多方打听得知,此乃小区规划用地,禁止私人开垦。老父天天坐在阳台上望着那块空地,种地的愿望与日俱增。
突然一天,喜讯传来,老公单位分了他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地处一楼,前面正好有一块空地。父亲得知后,笑得合不拢嘴,心急火燎地赶到那里实地勘查。无奈,老父以一个老农的眼光,勘查后遗憾地对我说:“土太瘦,而且已经盐碱化了,种不出菜来啦!”
如今,父亲依然百无聊赖,他说城里不是他的家。
【我师简介】
卢素玉,女,湖北武汉人,毕业于武汉教育学院,现执教于武汉某高校附小。热爱语文教学工作,热爱文学创作,由本人辅导的学生在省、市作文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奖。
【创作感言】
我从小就爱做梦,而梦与文字是近亲,这样文字在我眼里就格外可爱。在我看来生活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会像滑入水中的泥鳅一样不可把握,而文字却是永恒的,它能见证我的人生、我的幸福、我的所思所想,于是我就执著地钟情于它。写作让我学会了思考,让我感受生活的进行时,让我做一些更长更久的梦。在键盘的击打声中,我分明感受到文字透露出我心中的喜悦或者愁怅,也许我的文字只是大千世界的一片羽毛,它却让我的生活精彩100分。
【我说我师】
我最喜欢听卢老师上的语文课,卢老师让枯燥的语文学习变得非常有趣,她还鼓励我们多读课外读物,我看的书多了,不知不觉中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了。卢老师从不给我们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她讲究的是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她的指导下,我们的语文学习变得很轻松。
——李薇薇
以前我最怕写作文了,可自从卢老师教我们班以来,我才知道写作文其实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她让我们多观察生活,多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来。卢老师的知识面非常广,我从她那里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
——赵文波
面对乞丐,要学会警惕
吉林市吉化六中刘松颍
话题回放:
繁华街道,乞讨者众多。乞丐的生存黑幕屡屡被媒体曝光,但其中并不乏真正的乞丐。那么,面对乞丐,我们应持什么态度呢?
命题:1.面对乞丐,要学会警惕2.面对乞丐,应懂得仁慈
体裁不限;所选命题不限,言之成理即可。
相信大家对乞丐并不陌生,而面对乞丐应采取的态度也是众说纷纭。在我看来,同情应比警惕他们的人多,因为世界弃满着爱心,面对一张张可怜兮兮的脸孔,几乎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奉献出怜悯之心。
不难想象,被称作乞丐的人一定是家境落魄或求钱之欲望极大的人出于生理上的苦恼,心理上的困窘或环境所致。总之,被迫无奈而只好来乞讨生活。每个人看到这场景,都会觉得辛酸,不由自主地从腰包中拿出并不充足的钞票,送到可怜之人手中……
难道他们真的落魄到了这种地步吗?难道他们真的可怜吗?
不管潮流如何发展,仁慈始终是人的本性,然而,仁慈固然重要,明理更是时代的需要,也希望大家能产生共鸣!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以“欲望是什么”为研究课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途中他就遇上了一位乞丐,并要求他对以下提出的问题如实回答。答应后,便问“若得10元,打算干嘛?”答曰:“买烧鸡、啤酒,填饱肚子,睡个美觉。”又问曰:“若得100元,何哉?”答曰:“与老伴共享共餐,洗个澡,美睡一觉。”再问曰:“若得1000元,如何?”答曰:“买新衣裳,不再露宿街头。”问曰:“若得10000元,怎样?”答曰:“盖新房、勤种田,不耗费时间。”专家于是给了他100元,出乎人意料的是,他居然拿着钱买熟食,还回头对专家说:“还能给多少?”欲壑难填呀!到了今天我才懂得这个成语的真意。不要让自己更不要让别人尤其是乞丐被欲望蒙蔽!假若我们因同情而施舍,给他们金钱,他们会以此终止吗?
过去很多进步人士,家境都不很富裕。如淘渊明,到了人生的晚秋,他在“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环境下能发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慨,可见,其已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因此他值得赞叹;唐代诗人李白也难逃被贬的命运,他却从未沉沦,而是吐露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再回头谈谈这些乞丐,只因为家境贫寒,为什么就偏偏选择乞讨而不是依靠个人努力去改变命运呢?人们常说,每个人都有长处,既然人都有长处,为什么不去挖掘而是自甘埋没呢?难道只有求乞才是过活的唯一选择吗?这样妄自菲薄,自轻自贱的人,真的值得我们同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