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校园文学月报
作者:佚名
以它的柔韧濯洗、打磨
沙砾的坚硬和粗糙
涛涛睡着了
涛涛睡着了
侧着身子
一腿搭在另一腿上,撇开
一胳膊搭在另一胳膊上,交叉
开
只有呼吸均均匀匀
两股气流出出进进,互不干扰
涛涛睡着了
圆乎乎的小手脏得可怕
除过一堆玩具
一定还抓了别的什么
涛涛睡着了
暂且让他睡着吧
等醒来
定要问个明白
沉住气
再看到那双手时
却已脏得
十分可爱了
点/一/盏/心/灯
小溪和海浪
[美]朗费罗
小溪从山上流下,
像古代的诗人吟唱,
用银白的脚儿奔跑
在金黄的沙上。
在远远的咸水洋,
奔腾着狂暴的海浪,
一会儿高歌在海滩畔,
一会儿怒吼在洞穴旁。
尽管它们相隔这么远,
小溪终于找到了海浪,
以它的清新的甜美,
注满了那狂暴、苦涩的心肠。
(杨德豫 译)
【诗人小传】
朗费罗,H.w.(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出生于缅因州波特兰城一个律师家庭。1822年进入博多因学院,与霍桑是同班同学。毕业后去过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等地,研究这些国家的语言和文学。1836年开始在哈佛大学讲授语言、文学,致力于介绍欧洲文化和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成为新英格兰文化中心剑桥文学界和社交界的重要人物。1839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夜吟》,包括著名的《夜的赞歌》《生命颂》《群星之光》等音韵优美的抒情诗。1841年出版诗集《歌谣及其他》,其中有故事诗《铠甲骷髅》《金星号遇难》,也有叙事中含有简朴哲理的《乡村铁匠》《向更高处攀登》等。诗中充溢了奋发精神和乐观情绪。这两部诗集在大西洋两岸风靡一时,他从此以诗人闻名于世。朗费罗的主要诗作包括3首长篇叙事诗,或“通俗史诗”:《伊凡吉林》《海华沙之歌》和《迈尔斯·斯坦狄什的求婚》。
【诗心一瓣参考答案】
1.“随处改”这个“改”字用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2.本诗写山行情景,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颈联写的是动物世界,看起来很热闹,是动景,其实,动中寓静。田野很静,熊才会悠然“升树”,鹿才会自在地“饮溪”。尾联自问自答是无人能问,“鸡声”是以声写静(以闹衬静)。(言之成理即可)
我/师/风/采
我的语文情结
河北沧州盐山教育局 刘秀丽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是个早恋者,恋爱对象是语文。
还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偶然发现了一本书,厚厚的,纸都发黄了,封面掉了半边,但书名还看得出:《沂蒙山的故事》。我随便翻开看看,竟被里面沂蒙山革命老区人民英勇抗日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以致爱不释手。虽然里面有许多繁体字和没学过的字,但根据故事情节和语言环境,能顺的就顺下去,等读完全书竟然认识了许多课本上没学过的字。从此我喜欢上了读书,也喜欢上了语文学科,和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农村家庭藏书很少,凡是有文字的东西都逃不过我的眼睛,哪怕是墙上糊的报纸,食物的包装纸,甚至如厕的废纸。
上初一时,正赶上入学时间由春季改为秋季,本学年要多上半年。教材学完了,又没有新教材,语文老师倡导我们读课外书。于是一个阅读课外书的热潮在我们班兴起,这时的我真是如鱼得水,上课时不用在书桌下偷偷和小说幽会了,而是将它光明正大堂而皇之地摆在桌面上,整节课整节课地大读特读,亲吻,交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边读边摘抄好词佳句,作文时模仿着用,我的作文水平明显提高,而且主动练笔。假期里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外,剩下的时间就读课外书,练习写作。
我清楚地记得麦假后的一次考试的经历。假期里通过观察和体验,我写了一篇题为《麦收的早晨》的习作,开学后复习功课时,我对几个同学说:“你们猜这次考什么作文?”大家都说“猜不着”。我说:“我猜是《麦收的早晨》。”当时没人把我的猜测当回事,试卷发下来,我先看作文题目(这是我考试的习惯),不禁喜出望外,果然被我猜中了,一个字也不差!这次意外的“押题”给了我很大鼓舞,之后我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更高了,所见所做所感,什么都写,半年的时间写了厚厚的一大本。
中考在即,我的热恋到了高潮。那种情感真如热恋的情人,几天不见就好像缺了点什么似的,心里空落落的,非得读点东西,写点东西才过瘾。有时晚上躺到被窝里,就某个话题构思,兴奋不已,爬起来奋笔疾书。
别的同学都感到头疼的作文课却是我的最爱,趴在课桌上听老师读我的作文,装作不好意思,心里却美滋滋的。数理化老师批评我“偏科”,语文老师提醒我对文学“降温”,家长也告诫我要以考学为重。我唯唯称诺,却悄悄地试着往各种报刊上投稿。突然有一天,班主任老师拿着一张《沧州日报》到教室找我,说上面有我的文章——《一朵小白花》。我一听又喜又怕,喜的是我与语文的爱情终于有了结晶,怕的是这处女作毕竟是背着老师的“私生子”啊!会不会挨批评呢?没想到,班主任不但没批评,还大大赞赏了一番,后来这件事还作为学校的一项工作成绩写进了年终工作总结。直到今天多年不见的教师同学,一见面还都提起我的那朵“小白花”。
当我接到“沧州师专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时,如同拿到了结婚证书一样,心想:我这一辈子就嫁给语文了。
刚刚毕业我被分配到中学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有一个补拙的办法,当我不知道该从哪下手教学时,我就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看学生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在学生的提问中理清思路,在师生共同解答中确定教学方案。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教起来又有针对性,真可谓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后来有人给它起了名字,叫“以学定教”。
作文教学,我经常和学生一起作文,互相交流,有时灵感上来,即兴写出,读给同学们听,对于自己是一种享受,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巧妙手段。学生受到感染,也主动拿起笔来,写人记事,表情达意。看着他们富有个性的作文,我的喜悦之情如同农家妇女欣赏着自己喂养的母鸡和它产下的蛋一样。这是付出后的回报啊!
我不想也不可能把我的学生都培养成作家、诗人,但我想,语文课堂是师生与作者、编者、文本交流感情,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殿堂。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文本中的语言信息,使之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会受益无穷。
和语文结缘,与语文白头偕老,做快乐的语文人,无怨无悔。
【我师简介】
刘秀丽,酷爱文学,尤喜欢散文、小说、杂文的阅读与写作。先后在《沧州日报》《沧州晚报》《河北广播电视报》《少年素质教育报》《语文教学之友》等报刊上发表作品。被河北省教科所聘为新教材编写指导组成员。
【创作感言】
兴趣会使人乐此不疲,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我们把自己的经历感受传递给学生时,往往对他们会是一个触动。
教学是师生双方交流感情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一旦这一交流过程顺畅,学习便是一种快乐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