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赏析·探索·领悟
作者:傅望华
王敬民说:咋样?
王连喜说:这个……这个……真是比天堂还好啦。
我说:让我在这个地方过一天就美啦。
王敬民说:这里边出来的大学生,机关、学校、工厂、解放军都抢着要,为啥?人家有本事。像咱开后门人家也不要。比方咱村的支书,又是送礼又是说好话,儿子才安排到县电缆厂,还下了岗。这所大学的毕业生,挺起胸膛做人,到处有人抢。自己饭碗铁不说,还光荣,给国家做贡献大!你像咱借用县农场的自动收割机,就是这里发明的。那算是小发明,大小发明这里一年几百项!你们想在家窝窝囊囊过一辈子,还是想上大学,做大事,给国家做贡献,过城里人的好日子?
我们一时忘了自己长辈的身份,一起回答:想上大学!
王敬民说:那就好,上大学就得好好学,认真听讲,往心里听,认真做作业,往心里学,得靠自己用心,得靠自己吃苦!
当我们朗朗的读书声响彻小村上空时,去地里劳动的好多人拐到这里看热闹,说:王敬民真有本事,咋把这几个捣蛋泥猴制服了?
一晃六七年过去了,我们这一班的5个同学,真的都考上了大学。每年过年回家的时候,我们都去看望王敬民老师。我们规规矩矩,恭恭敬敬。王敬民老师开玩笑说:别这样,你们还是长辈呢。我们全都不好意思地笑了。
(选自《郑州日报》)
上面这篇《上大学去》是以“教育”为内容写的“小小说”,写得非常精彩。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是人类的未来。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培养人才,是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关系着全民素质的提高,祖国未来的发展,民族将来的前景!
小说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让人感到格外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乡村的小学教育情况写得非常真实具体,让你仿佛如入其境。王敬民老师、王连喜等几个学生,写得有血有肉,活脱脱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仿佛听到他们的声音,见到他们的容貌,甚至听见他们的呼吸。尤其是他们参观大学时的情景,写得很有韵味,看到的一件件、一桩桩,一边描述,一边将心里所想写出来,孩子真心实意的话,很有感染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正由于全文都是通过“我”的口来表述的,小说的语言极为鲜活有味,保持着生活的原汁原味。小说的意蕴深远,内涵丰实,给人以思考与教育。这都是这篇小小说出色的地方,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