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赏析·探索·领悟
作者:傅望华
(编 者)
【阅读概述】
小小说是小说中的一种,与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合称为小说的“四大家族”。由于小小说篇幅短小,人们又称它为微型小说,超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
小小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同样具有“小说”的各个要素与特征。它是生活的反映,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具有小说人物、环境、情节等的典型化、形象化等等特征。它短小精悍,精粹洗练,多则千余字,少则数百字。它像舞台演出的“小品”,仅仅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极小的片断或一个镜头……来反映一个思想、一个主题。作者以敏锐的目光从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一段对话、一个镜头、一幅剪影、一个场景、一帧画面、一声赞叹、一个对比、一瞬之间,捕捉住了一种美、一种智慧、一种新鲜的思想,从而构思成一篇小小说。
相对而言,小小说的人物、故事、环境等的描写更加典型、集中、凝练。然而,一斑可窥全豹,一叶落知天下秋,一枝一叶一世界,它就是以化大为小,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将一个想法、一种观念、一个理念……演绎成栩栩如生的人和事,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引发你去想象、去思考、去领悟。这就是小小说精彩之处、魅力之处,也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上大学去》(全文请看后面的“典例分析”)这篇“小小说”,仅1600字,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描写生动形象,王敬民老师以及“我”和王连喜等五个“捣蛋鬼”活灵活现地立于纸上。这篇“小小说”引发启迪我们思考应当怎么样培养下一代,怎样做好这个关系着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头等大事!
【方法导航】
阅读“小小说”,应根据其篇幅短小而蕴含丰富的特点进行认真地“赏析”,然后再深入地“探索”,最后从中“领悟”其内容与表达上的妙处!简而言之,“小小说”的阅读方法,就是“赏析——探索——领悟”的“三步曲”。下面结合实例“小小说”《上大学去》, 进行具体的讲解, 以供同学们参考。
⑴赏析。“小小说”的赏析可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入手。内容是小小说的核心、灵魂,阅读时,要着重赏析人物的刻画,从人物的身上可以看出些什么?(比如,精神、品格、道德、人性等等。)人物的塑造是通过“情节”来完成的,赏析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的描述,特别要注意“细节”的描写,赏析精彩的“细节”是深入了解人物的关键,你看《上大学去》里“我”和王连喜几个“长辈”将“食指和拇指弯成一个圆,每人在他头上弹了一下”的“细节”描写,活画了孩子的调皮捣蛋,也将王敬民老师敬业爱生,有耐心有韧性的性格写活了,一个献身于乡村教育的教师形象便血肉丰满地跃然纸上。再就是赏析其“环境”描写,了解它所反映的时代大环境和故事发生的小环境,这都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
⑵探索。小小说的写作技法很多,比如,悬念手法、巧合手法、倒叙手法、镜头手法、后作交代手法……在这篇短文中不可能全部都说,只能说其中的一点,希望同学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探索”到“小小说”的各个方面。艺术“留白”手法是“小小说”非常重要而又常见的手法。作品直露无遗,往往魅力丧尽;而含蓄曲折,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弦外有音,言外有意,文虽止而意却无穷,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和思索的空间,使作品更加韵味隽永,魅力四射。优秀的“小小说”的“留白”技法总是运用得炉火纯青,令人叹为观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说:“作品有如冰山,露在水上的只有八分之一,其余的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这一经验之谈说得鞭辟入里,是指导我们阅读“小小说”的金玉良言。正因为“小小说”的短小精粹,作者总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将许许多多余味无穷的艺术“空白”留给读者,让你展开想象与联想的双翅,在小说设置的情境中遐思神游,在翱翔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上大学去》里用了很大的篇幅写王敬民老师带孩子们去大学里参观,后来五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中间那六七年时间里孩子们是如何奋发学习的,作者一字不提,留下一大片艺术“空白”让你去“构思”,去参与作品的“创作”,作者就是这样启迪你走进作品,又跳出作品,从而更深地领悟到作品的底蕴和真谛。在阅读时当你的发现与作者的构思相吻合时,就会产生“心有灵犀”的惊喜,让你在读其作品时如同咀嚼橄榄果,愈嚼味愈醇美,满口是余香,良久有回味。就会有获得有所探索、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的成就感,对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在得到“留白”艺术美的享受的同时使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有一个较高层次的提高。
⑶领悟。领悟是阅读“小小说”的落脚点。“领悟”作品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也可以从“内容”与“表达”两个方面去总结。比如,《上大学去》这篇“小小说”,在“内容”方面可从中“领悟”的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培养祖国的下一代?农村的教育要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从王敬民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孩子调皮好不好?捣蛋鬼要怎样教育?……在“表达”两个方面,就更多了,这篇小小说是如何“化大为小”的?又是怎样“小中见大”的?为什么能将人物描写得那样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我”在大学里所见所闻和内心活动的描绘,对你写作有些什么启发?……“领悟”得越多、越深、越准确,你的收获也就越大,你阅读的收效也就越好!
【典例分析】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范子平的小小说《上大学去》——
上大学去
我们从没有做过上大学的梦,因为我们村从来就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不过我们不上大学但一般都上小学,可是小学上得又不安稳,谁的家里要用劳力马上就叫他们的孩子辍学。所以,我们一个班在一年级时有13个人,到了五年级,就剩下我们5个了,都姓王,都是本家自己人,还是王连喜当班长。没有我们不敢办的事,都说我们“捣蛋得欺天”,就连班主任也气病了,回城里看病再也没回来。过了好几个星期,学校就换了同村同族的王敬民来教我们。王敬民三十多岁,高高的个子,别看他比我们大十几岁,却是我们的晚辈,论辈分我是叔叔,王连喜他们四个就是爷爷了。王敬民上课讲得很有意思,总而言之就是故事开路,先吸引住你再往下讲课,这个我们真的很欢迎。可是一叫做作业我们就不高兴了,因为我们已经两年没有做过作业了。他给我们几个人都打了不及格分又在课堂上批评,我们可恼火了。王连喜就喊:过来,过来,我是爷爷我叫你。王敬民无可奈何,因为我们村就一个族,村里老人对辈分还挺重视的。我们几个就越发调皮,齐喊:现在是四个爷爷一个叔叔集体处罚,王敬民马上来!王敬民只好过来按照我们的要求把腰弯下,我们伸出食指和拇指弯成一个圆,每人在他头上弹了一下。王敬民夸张地哎哟着,说:你们这些捣蛋虫!他没说下去,我们毕竟是长辈,他没有办法。
第二天上课,王敬民突然说,你们想不想上大学去?上大学去?这是不是那天我们在他头上弹时下手太重把他弹成了神经病?我们会有上大学的命?再说我们才上小学五年级跟大学还差十万八千里。我们就笑嘻嘻地说:想是想,就是太空想。王敬民一下子摆出了晚辈人的随便来,大喊:走,咱上大学去。不由分说拉着我们上了一辆开向城里的客货两用车。看着两边的树木飞快朝后跑去,我们可得意了,上大学不上大学,这个旅游要比掏鸟窝比挖田鼠洞比捉水蛇有意思多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