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刘先平: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作者:周本权 赵 敏




  “着啊!咱们上次跑到林子里去找鹿,等于是到屋顶上去逮鱼,跑错了地方。”
  “就像是到草山上找麂子,到柴山找四不像一样;一个是东门城楼子,一个是西门马屁股头子,不相干的事。”小叮当想想又说,“难怪,金竹山上的鹿不蹲树林下仔哩!”
  “这只是一部分原因,要把这个问题答全了,还得继续观察,多想。工作告一段落,咱们要考试,这就是题目。”陈老师说。
  方玲把描绘的图表、资料送给雷大爷,请他看看有什么地方不对。
  蓝泉他们现在也懂得了这些数据和图形的重要,都凑到舅公旁边去看。
  雷大爷说:
  “总的讲,都对。只是这沙滩上的沙,好往下陷,蹄印没那么准。以后,我们还能看到更清楚的蹄印。打鹿队师傅跟鹿,主要靠辨认足迹。公鹿、母鹿的蹄印不一样,提脚迈步也不一样。”
  这话提起了陈炳岐的兴趣,说:
  “我们刚刚看到的是梅花鹿的慢步,它还有快步和奔跑的步伐、步链,譬如你们舅公说的‘箭出行’步伐和步链,以后再观察研究。刚才,你们已研究了一些问题,有谁看到花鹿慢步时,每次和地面保持接触的、最少有几个蹄子?”
  又是一个有趣的题目。
  翠杉不假思索地说:
  “两只蹄子!”
  过了一会儿,小叮当说:
  “是三只!”
  又过了一会儿,蓝泉也说是三只。
  “说说理由。”陈炳岐说。
  小叮当说:
  “我看到是这样走的。”
  蓝泉说:
  “我没看清,是推算出来的。”
  翠杉又抬杠了:
  “嘻嘻,这还能用数学演算出来?”
  “道理简单:三角形的稳定性。”蓝泉说。
  翠杉一惊,抓了抓头:
  “真有你的!原来是这样,物理书上也讲到力的问题。”
  陈炳岐很欣赏蓝泉的回答:
  “学习,就得像蓝泉这样动脑子。只有骆驼特殊,小快步时,是同侧的两条腿同时移动,令人感到不舒服。动物总是要行动的,有各种各样行动方法。就拿鹿所属的哺乳动物来说吧,它们主要靠四足来行动,但有的还用尾巴辅助,比如澳洲袋鼠,东南亚出产的熊狸、蜜熊。
  “另外,蝙蝠特长的前肢和趾,已经成为一层薄膜的支柱,使它能在天空飞翔。长臂猿靠两只长而有力的前肢,在森林中使用臂行法,也能得到很快的速度。
  “生活在水中的鲸、海豹,四肢发展成了鳍状,取得在水中行动的高速度。有种腮鼠为了在水中游泳,它能把颊囊鼓成水泡泡,浮起身体。
  “行动,和动物的猎食、避敌……生存竞争有直接关系,使它们适应各种环境生活、发展。研究某一动物的行动,蹄印、趾型、步链……这些有形的信息,就绝不是仅仅为了好玩,而是生物科学的一部分。
  “打鹿队的师傅正是利用这些科学知识,为狩猎服务。咱们是为开发、利用动物资源服务,还要给以科学的解释和研究。还要研究它们的无形信息,如气味等等,这就需要更丰富的知识了。”
  孩子们深深地受到启发和教育,都在默默地想着今后应该怎样努力学习。
  (节选自晨光出版社中国儿童文学名家书系:《鹿鸣麂唤》)
  
  [超级链接]
  文学评论家论刘先平作品
  1.刘先平是位勇敢的探索者,他早在二十多年前,就以崭新的人与自然观,在文学领域开拓了一片新天地——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文学。
  2.作品中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3.他热爱自然,长期在山野跋涉,历尽艰险,一篇篇作品是用青春和生命写出的。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考验,今天再版这些作品,足以证明是精品。
  4.作品视角独特、场面宏大、气势雄伟、格调清新,故事生动曲折、语言流畅而峭拔,充满阳刚之气。以文学性,将知识性、趣味性熔于一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