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刘先平: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作者:周本权 赵 敏




  作家档案
  刘先平,1938年出生于安徽肥东。父母早逝,少年时离家外出当学徒。196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教书10年。1971年调文学期刊编辑部。1983年调安徽省作家协会。1984年创办文艺出版公司和文学期刊。195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自1978年起,致力于大自然文学的创作;作品丰富,已出版二十多部作品,可分为三类:描写在野生动物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有《云海探奇》《大熊猫传奇》等;大自然探险纪实的有《山野寻趣》《刘先平大自然探险系列》等;理论著作有《探险小说的审美特征》等。作品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国家奖8次(项);有的被译成外文,有的被介绍到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作品选读]
  
  奇特的步链
  刘先平
  三个小同伴,真的研究起步链来了。猛一看去,并没有什么花儿朵儿的,也只不过平平常常的两行蹄印,组成了链条一样的两条线。然而,和在三家屋后头山坡上看到的花鹿足迹不一样。
  细细一注意,这种步链很特殊。特殊在步链的每条线上蹄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蓝泉和翠杉从来也没想到,还要注意牛呀羊的走路,这次出来,碰到的全是新鲜事。翠杉心里嘀咕了一句:过不了几天,恐怕还得去研究鹿屎、鹿尿哩!因为已有过一些教训,生怕再闹出什么笑话,就狠狠咽了下口水,没让这句话吐出来。
  小叮当喜欢养狗、养猫,比较熟悉动物,但是从没有见过动物有这样走路的。
  三个人都伸出手指在沙地上比划,怎么也比划不出个冬瓜葫芦瓢。
  “先想想,花鹿刚才是么个站法,四条腿么个摆法?”
  听了舅公的提示,孩子们都在回忆。
  蓝泉说:
  “两条腿在前,两条腿在后面。”
  “亏你讲的。当然是两条腿前,两条腿后。还能三条腿前,一条腿后……”翠杉是有理必争,毫厘不让的。
  雷大爷听了。笑着摇了摇头。蓝泉却被说懵了。
  小叮当一直在回想,在比划;这时,像是解开了一个方程式:
  “咱想起来了:花鹿刚才站的时候,四条腿是这样:左侧前足在前,右侧的后足在后;要是右侧的前足在前,那么左侧的后足一定在后。”
  他觉得这样还难以说清楚,可能立即招致翠杉钻空子、抬杠,他马上用四根指头在沙上比划起来:
  “要是把四个蹄印都用线连起来,刚好是个平行四边形。蹄与蹄之间的线长,裆之间的线短。站立时,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两个蹄子,要么在前,要么在后。”
  翠杉一时也没有想出反驳的意见。
  这样一摆阵势,花鹿走动时的步伐,就容易解决;反正是对角线上的两个蹄子一起移动,要么是左前足开步,右后足跟上;要么是右前足开步,左后足跟上。这个也没人提出异议。
  三个人都用四根手指头,在沙滩上模拟起茸鹿的步伐,看看怎样才能得到它在沙上留下的步链。几下一摆弄,小叮当首先喊了起来:
  “咱知道花鹿怎么样迈步,才能走出沙滩上的步链了。”
  “咱也知道了。”蓝泉接着宣布。
  翠杉一蹦三尺高:
  “着啊!咱也走出来了!”
  几个人高兴得都抢着要先说。
  雷大爷乐滋滋地说:
  “好!三个人都动了脑筋。来!都给我背过脸去,屁股蛋蛋对着屁股蛋蛋,把想出来的……”
  “答案。”蓝泉提醒舅公。
  “对,你们叫答案。都把答案写在沙上,我来评。”
  三个人飞快地在沙上画着,然后又都转过身来,吵着要舅公先看自己的。雷大爷却说:
  “先看翠杉的。顺着往下看。”
  孩子们的答案是:
  翠杉:两只后蹄,踩在两个前蹄上。
  叮当:后蹄踩在前蹄上。
  蓝泉:后蹄很准确地踩在前蹄足印上。
  雷大爷很满意地说:
  “意思都说到了。”
  小叮当说:
  “我和胖孩说的意思和蓝泉的一样,但胖孩的答案有语病,不通。咱的答案也不通,还是蓝泉答得最好!”
  “人家蓝泉得过作文比赛的冠军,这还用得着讲!”翠杉的话说得很诚恳。
  小叮当又说:
  “我对语文才马虎哩!刚才我想得好,可是写不清楚。搞科学也要语文,想得再好,还要写出来能让人看懂才行!蓝泉,你以后帮我学语文,好吗?”
  蓝泉答应得很响,很脆。翠杉鼻尖上,冒出了更多的汗珠。
  雷大爷看着这群孩子,心里比抽了几口“一口香”还要舒坦。
  “咱么事要让你们忙半天?因为这种步子很稀罕,随便哪种动物也走不出来,只有花鹿中的茸鹿才走出这样的步子。平时,还可能稍稍错开点,一长了茸,走起路来,后蹄一准踩着前蹄印,茸长得越大,越好,蹄印子套得越是齐……”
  “啊!对了,对了!师傅就是凭着这个,认出是不是茸鹿、茸有多大。原来舅公让我们摆了半天,是为了这事!”
  翠杉没想到能弄清这样重要的事。
  “你别急着嚷嚷,好叫唤的雀子不长肉。事情没那么简单,只是在看不到别的征候下,这是很重要的一点。”雷大爷说。
  “奇怪得很。花鹿么事要这样走路呢?”小叮当问。
  雷大爷就等着这样的问题,他说:
  “问得好。别看野物野性的,它们都知道爱美。小鸟爱花翎子,常用嘴梳理。孔雀爱尾巴,开起屏来还抖动。小猫爱胡须,没事时,总忘不了捋捋胡子。麝爱肚脐上那个香袋袋。大象爱它两根长牙。
  “花鹿呢,特别爱头上长的那支茸,看得比命还重。公鹿一冒茸桃子,要是被什么碰了、撞了,茸长得又丑又怪,它会羞得不敢见别的鹿;别的鹿要遇上了,它举蹄就敲。就为这个茸,它迈起步子来,稳稳当当,特别小心,前蹄踩下去没出事,后蹄才敢踩在那上头。你们在金竹潭看到了带仔的母鹿。它是这样走路吗?”
  “不是。不是。它的后蹄没踩到前蹄印子上。”小叮当和蓝泉两人那天是去找足迹的,还帮着陈老师量过。
  “长茸的花鹿,天天要照镜子。早晚两趟往水边跑,一边喝水,一边照茸:美不美?俊不俊?俏不俏?有多大啦?发枝子没?一边照,一边用力把精血往头上挤,让茸长得快。有人说,头上的茸要长成么子模样,是花鹿自个儿挑的、凭心思选的。心灵的鹿,才能长出俊的茸。”
  方玲和陈炳岐的工作基本结束,听了他们这样有趣的谈话,也都走了过来。
  小叮当坐在沙滩上,仰起脸,望着老师:
  “陈老师,花鹿真的爱美?照镜子是为了快长茸,长漂亮的茸?”
  陈炳岐笑了:
  “猎人是这样说的,你们不是听舅公讲了吗?梅花鹿为什么长茸?为什么要到水边瞅自己的模样?这些,都牵扯到它的生理学、生态学……比如,照镜长茸这一点吧,其实是因为它是草食动物,和牛一样,同是复胃反刍动物。草在胃里要经过发酵,发酵产生热量,这就决定了它每天要喝大量的水,这才有利于消化和吸收。还有好些问题,都是要研究的课题。”
  方玲也说:
  “传说和科学不是一回事,但优美的传说、故事,能给人以智慧,启发人们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陈炳岐接着说:
  “现在你们该知道了,茸鹿在树林里走路,为什么是那么怪模怪样的了。”
  “为了护茸——它挺出脖子,用胸膛开路。对不对?”
  孩子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对。
  雷大爷可高兴了:
  “对,对!这些伢子,讲一个,他们能晓得两个。看来,以后咱还得当心点,你们套咱讲,咱也不讲。全讲了,咱这师傅也就当不成了。”
  “哈哈,老舅公还想当老保守!”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嚷开了。
  陈炳岐想起在栏杆石雷大爷说的话,于是问道:
  “你们谁能回答:花鹿为什么不喜欢呆树林里,专在草山上栖息?”
  蓝泉说:
  “行动不方便!树棵、藤子、刺条挡路,又怕碰坏了茸。”
  翠杉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