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第五编 话题作文(五)

作者:朱庆和




  然而,就是这样宝贵的资源,有人却不懂得珍惜它,爱护它。毁林开荒,就是一种最愚昧、最可憎、最令人愤怒的举动。
  森林,保持了水土,调节了气候,这样,人类才有可能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但是,前几年一些地方片面理解“以粮为纲”,结果滥砍、滥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请看,内蒙古草原上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迷人景色早已消失,代之而来的是一片沼泽、沙丘,使得风沙闯过张家口,直逼北京城。北京,我们祖国的首都,已经处在风沙的威胁之下。西双版纳的森林,是我们祖国的骄傲,它里面的珍贵树种,珍禽异兽,是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但是,就是这样的宝贵的资源,也遭到了空前的浩劫。仅勐海、勐腊两个县,就烧毁了上万亩的森林,并美其名曰:发展粮食生产。现在的西双版纳,迷人的大雾少了,珍贵的动物难得见到了,就是经常跑到树边嬉戏的猴子,现在也看不见了,更不用提由此造成的生态失衡的严重后果了。
  杨树,容易成活,但是栽种了以后,也还是需要人们爱护,才能正常地生长。如果人们有意去毁坏它,它也是难以生存下来的。但是那些珍贵的树种,如水杉、银杏等等,都是不那么容易成活下来的啊,更何况那些成片的珍贵树种群落呢!再者,那些像绿色海洋一样的森林,它的形成,总要经过上百年的过程吧。更何况,遗留到今天的森林,只是古代那遍布各地的森林的很少一部分呢。解放初期,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到今天,已经发展到5%左右,但是,这样的比例,在世界上还是落后的呢。况且,这样的成绩的取得,也是极其不易的呢,我们用飞机造林,动员生产建设兵团去造林……种树难,造林更不易啊!
  一个人,就可以毁坏10个人种的杨树,那么,如果我国上亿的农民,还没有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大作用,仍旧有上百上万的人去破坏森林,那该是多么的可怕呀。
  我希望我们国家的森林覆盖率超过日本,超过西德,也超过芬兰,让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到处是一片醉人的、充满生机的绿。
  我更希望,让那充满生机的可爱的绿色种子在全国人民的心灵上扎根。
  
  [细细品味]
  下笔擒题,开宗明义。
  用“然而”这一转折连词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照。
  这一段先从正面立论:“森林,保持了水土,调节了气候,这样,人类才有可能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 接着用“但是”一转折,从反面去列举大量事实说明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
  文中用科学数据作为事实论据,充分说明了“毁林与造林” 的关系,既紧扣题目,又有力地支持了本段结尾的总结句“种树难,造林更不易”。
  再次从反面假设,并用数据说明“破坏森林”的极大害处,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大作用”。
  文末提出的两点希望,第一点可谓“植树造林”具体的奋斗目标;第二点则为抽象的精神支柱与力量。这样,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突出了作者的思考。
  【整篇评析】这是一篇高考作文,作者针对“毁树容易种树难”的材料写成的读后感。本文就树论树,谈了自己对保护森林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本文很好地处理了“读”与“感”的关系。文章首先提出森林与人类息息相关,可见植树造林的重要。这正是读后“感点”;接着从毁林易与造林难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文中用内蒙古草原和西双版纳森林被毁的事例,具体而有力地说明了文章的观点,然后进一步用具体数字补充说明“种树难,造林更不易”。这样,摆事实,讲道理,从“读”中“感”悟。文章结尾,作者饱含深情地祝愿“祖国的土地上到处是一片醉人的、充满生机的绿”,衷心地希望“让那充满生机的可爱的绿色种子在全国人民的心灵上扎根”。全文逻辑性强,语言准确、生动。
  
  题例演练场
  1.山水美的形象,是自然力的杰作,是风、雨、霜、雪、气温等等诸位雕刻师戮力经营的结果,其法有“风化”“水化”“寒化”“雪化”“绿化”“润化”“柔化”种种,唯独可以不劳驾于“人化”。
  读了上述文字,你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含义。请以“物化和人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导引】我们要读懂引文中的两层意思:前部分“风化”“水化”“寒化”“雪化”等种种都是从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而言的;唯独可以不劳驾于“人化”,这一句暗含了我们人类在所谓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中,一定得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能随心所欲。这样,写作时我们尽可能选择不同的地貌环境来证明这一点,即使是叙述故事,也得围绕此主题。
  2.“虬枝苍树撑一把绿伞端坐街心路口,如看场数瓜的老叟,为繁闹的街市找回了几分闲适;新植的街树一溜儿挺胸站着,看着别人也看着自己,如列队出操的处子,各领风骚在熙熙攘攘中;那团团簇簇、雍雍穆穆的各色鲜花,仰若笑脸,举着热情,如迎宾花束队的少女,令款款来去的行人们也不由地春风满面;那绿融融的如茵的草地,不就像地母偶露的衣襟和裙角吗?谁见着了她,心中都会涌起几缕温馨、一片向往……很难想象,一座没有绿化的城市会成什么样子。就如一个有嘴无唇、有眼睛无眉睫的面孔,能讨人喜欢吗?”(作家陈汉章语)
  请以“城市绿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提出自己的构想,也可以记录下自己熟悉的城市绿化的美丽景色。
  【写作导引】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第三十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这里是说情理是文采的经线,辞采是情理的纬线;经线正然后纬线才能织成,情理定而后辞采才能通畅。根据这一理论,在以“城市绿化”为话题的写作过程中,无论是写记叙文,或是议论文,都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究文采。认真阅读引文,可以启迪我们的写作灵感。
  3.你知道《野生动物保护法》吗?你吃过野生动物吗?你了解所吃的野生动物现在的生存环境和现状吗?如果有人收购或贩卖青蛙、龟蛇等野生动物时,你会怎么做?你认为滥捕滥吃野生动物,最后的结果会怎样?
  请根据上面的问题,有选择地回答。可以说出自己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实,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具体的措施。
  【写作导引】这个写作文题富有创新特色。审题时要注意:(1)不能进入引文的死胡同,如果真的写成一问一答的形式,那就理解错误了。当然,假如设置为某记者采访的情境,以记者与读者的对话形式来写本文,可能又会新颖别致。(2)本文写作时,“我”应该成为必不可少的线索人物,或发表见解、主张的中心角色。(3)写真情实感的东西,切不可为文造文而胡编滥造。
  4.进入21世纪,水将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对我国来说,水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系国家、民族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问题。“水即生命”,这是阿拉伯人的一句俗语。
  请阅读上述文字,以“水即生命”为话题作文。
  【写作导引】要写好这篇话题作文,在审题立意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准确地理解“水即生命”的含义。一切生命都是由水孕育而成的。其次,写文章要注意哲理思辨。例如,人类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虽然除了水以外,还要有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但是人类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材料追根求源都是与大自然中的水密切相关的。所以,大自然中的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共同的生命的琼浆玉液。这样,论证说明才辨证有力。最后,收集与水资源有关的材料,尤其是采用科学数据做事实论据时,要确凿可靠。
  5.一只野狼卧在草地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