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2007年高考备考攻略(一)

作者:尹龙国




  我们来看情感的另一条线索“合欢树”。
  我们要学会从这个有“形”的树上,把握揣摩出它承载的情感。文章中讲合欢树的被发现,是以插叙的手法完成的。我们以时间顺序来把握合欢树的“形语”,同时理清情感脉络关系。
  合欢树的“形语”(特点、经历)是明晰的。它有着这样一条线索:长在路边——意外被发现——没有发芽——茂盛——年年开花(高、树影晃动)。我们从中不难找到形与神的暗合。你再看,它的成长,一路上伴(暗示)着我成长,“失落——写小说——发表——获奖”。它的成长一路上又何尝不是承载着母亲的希望,母亲的情感。“绝望(心思在别处)——叹息——希望——高兴(好兆头)——移出盆”我们知道本文是表现母爱,更要知道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母爱,如何表现的。我们不难领悟到,此时的“树影晃动”正是向母亲诉说着儿子的成功,似乎又是告慰着母亲未竟的心愿。读到此,我们知道,一篇优秀的散文,所选材料与表达中心应该是高度一致的,“形”“神”的合而为一。
  18题中C项“是个好兆头”其实是一个母亲绝望后的希望的承载,而非“有点迷信”。
  这样看来,阅读一篇叙事散文作品,承着“形”的路径循去,就不难发现“神”之所在了。
  上面,我们以2005年高考北京卷中的散文《合欢树》为例,着重探讨了以写人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散文的阅读的一般规律。在下面的文字中,我们以2006年北京东城区高考模拟试题中的散文《伊犁秋天的札记》为例,着重探究,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散文,是如何由“形”入“神”把握主旨的。想起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的“景语”,即是“形语”。
  这篇阅读中,设置了这样的一道题“请具体说说在作者眼中‘树’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感情?试作分析。”许多同学答题时,大多还能泛泛地答出树的特点。在“寄托怎样的感情”这个问题上,多是据(9)~(11)段文字表述,认为本文的情感是在强调环境的保护,当然文章本身有这样一个内容层次,但仅理解到这个层次,却显得浅薄、流于粗浅,失之准确、深刻。
  我们来看这篇文章。
  
  伊犁秋天的札记
  周 涛
  (1)秋天,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2)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3)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4)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了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5)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模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棱的荒野乞者。
  (6)但是树有过忧伤吗?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吗?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7)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
  (8)对森林的奢望,恰恰反映了每个人对远古生活本能的回忆和依恋。
  (9)荒野是那么寥廓;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人类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10)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只是觉得,树在中国北方像流窜深山的小股残匪一样悲惨。
  (11)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12)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13)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取材于周涛《稀世之鸟》)
  这篇文章的“形语”,即秋天的形象,包括,秋天的整体形象,和树的群体形象、个体形象。把握它的特点,是解读本文“神”(主旨、情感)的门径。
  先看首段,秋天的“形语”。秋天,面对一个时节的结束,文中用了“告别”一词,可以让人们感到它如人一般的庄肃、郑重。接着展现了“凝神”“专注”“宁静”“不骄不躁”“平稳”“热烈”“不想不怨”“包容一切”“凄凉”的“表情”,又宣示“挥洒”“叮当作响”“掷地有声”的宣言。这分明是表现了人一般的精神特质与复杂情感。我们从中看到它(他或她)们在离别前的一种正视,一种识见,一种胸怀和一派哀而不伤的情绪。我们还能仅将它当作一个“保护环境”的符号吗?透过此,我们想想它背后想要表达的东西(“神语”)是什么呢?
  再看第(4)段展现的一片叶子的“形语”。一枚落叶“金红斑斓”“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作者的情感既是通过对其“形”的描述显现的,又隐藏在一个喻体中,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这,分明是对一个生命的热切赞美。至此,我们已经从只言片语中揣摩出作者的“神语”(“情语”)。
  最典型的当属第(5)(6)段的树的“形语”。每一棵树“端庄肃立”“姿势高雅优美”“高贵站姿”,从这个特点(形、景)描写中,我们见得树由内而外的高贵、优雅的气质;每一棵树“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灿烂得恰到好处”“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辉煌”,见得在树心中近乎完美的一种生命状态与自我认识;每一棵树(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见得这是树的心中清楚地知晓“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棱的荒野乞者”时的群体行为,它们是主动地去迎接;树“没有过忧伤”“没有拒绝落叶的离开”“自然的无言的儿子”“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见得它们对待生命的即将消亡时,敢于面对,勇敢承受的态度,以及对待季节使命的责无旁贷。
  读到此,我们感悟到,这篇文字展现给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此时,仿佛心中出现了另一个形象——《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的形象,想到被遣之前的梳妆打扮,想到她被遣也要有尊严地离去,当然其中的情感不尽相同。这是一曲生命的尊严的赞歌。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价值与尊严(苍凉冷寂中不屈的高贵人格)的赞美。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是从奔放热烈又坚韧沉默的生存方式中表现出来的。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