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学前儿童的道德情感及其培养

作者:陈莉莉 朱有梅

我中心意识,有时则恰恰相反或两者水平大致相当,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容易用行动表达负面情绪,例如抢玩具、推撞、哭。语言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较好的儿童,正面情绪较多,他们的负面情绪也比较容易获得疏导。年龄越大的儿童,在社会性较高(合作游戏、小组活动等)的活动中产生正面情绪的比例越高;反之,年龄越小的儿童,正面情绪的产生有不少出现在单独游戏中。
  
  二、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道德情感
  
  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制约。内因就是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基础(儿童的性别、个人气质等)和认知能力(例如认识“轮候”概念以后,儿童渐渐做到自觉排队)。外因指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幼稚园和社会公众领域带来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道德情感来源,父母对儿童的态度直接影响儿童对待同伴的态度,婴儿期父母给予的关怀抚慰,令儿童拥有同情、关怀他人的基础。幼稚园是儿童接触社会的第一舞台,在和同伴的相处中,儿童将渐渐形成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感,为日后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的形成打下基础。因此,在可行的范围内,家庭和幼稚园应提供良好的氛围,发展儿童的道德情感。
  1 培养移情能力。许多对移情的研究都指出,移情是道德行为的动机来源,移情能力发展得好,能够增加亲社会行为和抑制攻击性行为。因此,学前儿童的道德情感培养,应以移情为基本途径。
  
  (1)家庭是培养移情能力的第一场所。移情的培养不同于道德认知。它的起点非常早,儿童从一出生便潜移默化地接收来自父母的情感信息。观察活动的记录中,有的儿童年仅两岁,上幼稚园才两个月,已能主动安慰新来的同伴;也有五岁儿童,因为父母长期疏于照顾,脾气暴躁,在与同伴分享游公园经历时,因为嫉妒而大发脾气。据了解,这些儿童的家庭背景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人的态度。所以,父母从婴儿期开始,就要对子女有足够的关爱,积极地回应子女的情绪反应。
  (2)教师的影响力。幼稚园是儿童的小社会,同伴之间的相处为儿童提供了发展亲社会行为的机会,而教师的态度和指导尤为重要。因为学前儿童的价值标准基本来自成人,尤其是幼稚园教师,在儿童心目中被视为权威,所以教师的道德取向,直接影响幼儿的道德标准。在实际观察中,很多幼儿在得到老师的关注、鼓励下,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3)移情的学习具有情境性和体验性。移情是情感的体验和代入,“说教式”的方法并不适合,教育者要以真实生活体验为内容,对儿童进行“将心比心,以情动情”的情境教育,例如在听故事、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现身说法,以情动人。另外,家长和教师的榜样作用不可忽视,言传身教远胜于空洞说教。
  2 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在实际生活中,儿童的道德情感和处理手法有时会有冲突。例如,儿童甲发现同伴排错队,推他去排正确的位置,结果遭到投诉,说他推撞人。这种“好心做错事”的情况,在儿童帮助别人时常常出现,这是儿童缺乏人际交往技巧造成的。父母和教师应抓住问题,及时示范和引导儿童,提升表达能力。学习交际技巧。
  良好的表达技巧,能帮助儿童处理情绪问题,特别能加强对负面情绪的移情能力。使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由感知、判断的层面,上升到接受、实践和分享的层面。
  本文以香港儿童的现状为例。对学前儿童的道德情感作了概括的论述。学前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对于儿童的一生都有影响,不仅铸造个人道德品质,对于未来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合作,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教育者,包括父母、师长,应重视这个问题,及早做出适切的安排,帮助儿童的个性成长和道德情感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