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科研

作者:陈 宁




  
  主持人:
  大家刚才已经谈到了教科研中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很有现实意义。那么,在这种现状下,我们究竟应该开展什么形式的教科研呢?
  李麦浪(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三结合的研究策略
  
  我认为幼儿园教科研应该采取以实践为基础,以经验为依托,以理论为指导的i结合研究策略。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是我们搞教科研的基地,各种研究课题都将产生于你的所在之地;教育经验是我们长期以来的工作体验、感受的积累,教育研究需要这些经验的帮助:而经验型的研究高度不够,就必须要理论来指导。那么,经过了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教育实际问题,提高了认识,再去进行实践,获取了新的经验,而把新的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后,又给理论提供新的元素,推动理论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教育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我们的幼儿园、教师、幼儿也会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蒋 萍(江苏省金湖县教育局):
  
  农村教科研如何开展
  
  怎样改变农村教科研中的被动状态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改变大而空的研究课题,进行小而具体的课题研究,从而让师生都体验到学习和研究的乐趣。
  2 改变盲目的科研状态,清晰科研思路。管理者应该让教师们清楚每一阶段的研究任务和目标,从而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题研究。
  3 建立有效的研究平台,站稳研究的脚跟。
  4 开展有效调查,夯实研究的基础。在有效调查的基础上,幼儿园才能进行真实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
  刘晓红(江苏省海安县机关幼儿园):
  
  “草根化”的教科研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她们的科研更多是一种草根化的实践性研究,因此,我们总是积极引导教师撰写教育日记、观察日记,进行教育个案观察,尝试进行叙事研究,通过案例评比、体验展示、故事讲演、“四个一”(每月实录一个活动、创设一次沟通、捕捉一个指导要点、了解一个研究的价值)等活动,让每一个员工都体验到研究的价值,并收获教育研究的快乐。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专业特长,有侧重地进行分工指导,比如:对于心灵手巧的教师,注重尝试区域活动材料的设计与创编,同时对材料的使用与玩法作必要的文字说明;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的教师注重幼儿区域活动中的个案研究:对于富有创造才能的教师,在教研组主题活动的基础上,研制和拓展与主题相匹配的、富有价值的区域活动。这样,各人把握好自己研究的方向,充分挖掘自身的研究潜能,让研究更趋于实际,更具有真实性。
  张美珍(淮安市新安小学幼儿园):
  
  小、精、实的教科研
  
  为了能让教师在思想上接纳乃至热爱教科研工作,在教科研的选题上要突出小、精、实。“小”指所选课题的切人口要小,是教师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精”指所选的课题要精当有价值,是大家有共识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实”就是研究要有实际的效果和价值,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幼儿园教科研方法宜提倡多元化,幼儿园教科研应以行动研究为主导,同时强化反思型研究、合作研究、案例研究以及经验研究,辅之调查法、实验法等:消除教师对教科研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在教科研工作的评价上要淡化功利,加强人文关怀,幼儿园可通过“教师论坛”“每月话题”“金点子文集…‘三言两语”等多种方法,让教师展示、体验教科研的快乐。
  符春梅(江西省新余市城北幼儿园):
  
  确保过程真实有效
  
  过程的真实有效是保证教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最好能以课题组的形式进行,人数控制在十余人左右。人数过多不能保证每个参与人员都能充分发言,人数太少,问题很难得到充分讨论。在研讨中,要鼓励大家充分阐述自己的原有经验,寻找到蕴含其中的为我们所追求的理论和观念,以这些经验为依托,引导大家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提高。这一过程至关重要,因为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不少经验仅仅停留在“做法”上,缺少理论的提升。这样的研讨是理论、实践的螺旋式的不断上升与提高,利于引导教师更好地提升理论素养并利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王 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四个纠正错误的处方
  
  针对我在前面提出的四个错误,现在我给出相应处方:
  处方一:主持人应该引领众人聚焦核心话题——梳理研讨线索——建构反思框架,使研讨不断深入。
  主持人应是专业引领者。应该做“话题的掌控者”,主持人应保证研讨始终聚焦核心话题;做“价值的筛选者”,任何一次研讨都可能产生诸多有价值的点,主持人应对研讨进行价值整理、筛选:做“反思的引领者”,提供合适的学习和思考的平台,不断启发和开拓参与者的思路;做“经验的提升者”,借助对话、碰撞,使卷入者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处方二:建立民主合作,互利共赢的学习共同体。
  首先要改变观念:“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善”。
  其次要改善做法:搞“群言堂”,进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式的研讨,鼓励相互质疑,批判反思。
  再者要创设既宽松又严谨的研讨氛围。尊重每一个人,保障每一个人的参与权、话语权,倾听每一位教师的困惑与建议。可以用分小组研讨的形式进行,或者轮流做主持,引领教师们共研。
  处方三:关注发展每个参与者的探究热情和自我超越的愿望。
  1 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基于鲜活的案例,执教者和更多教师对活动中某一项教育任务或教育策略等进行尝试体验,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展开研讨。
  2 立足实际需要展开研究,建立自我认识、自我质疑、自我批判、自我调整的基本研究立场和行动模式。
  3 教师教教师。教师必须不断地相互学习,不断地反思自己和别人的教学,才能取得教科研的良好效果。
  处方四:做好教科研的准备工作。
  在身心方面,应动静交替,让教师的身心节律波动在一种合理、舒适的状态,以不断建设与维持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兴趣。
  给教师适宜的挑战。新的任务、新的刺激可以不断激发教师对活动的兴趣。
  让教师有情绪的调整。可以遵循振奋精神——接受新挑战(情绪平稳、紧张到逐步疲劳)——运动身体(消除疲劳,情绪达到高潮)——放松情绪的规律。
  在思想方面,应让教师有准备地研讨,并调整研讨流程:唤醒——振奋精神、引发兴趣;回顾——唤醒与之相关的原有经验;告知——告知今天的教研流程,抛出或共平台上,发现幼儿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教育活动的每个细节、每个游戏、每个案例,每一次家园对话……教科研讨从这里进发,并在这里上下求索,最终仍在这里获得掌声。
  在这里,教师赢得坐“过山车”时的勇气和力量。教科研是一个需要坚持的阵地,不是朝三暮四、随风摇摆。不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