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高校教师发展简论

作者:潘懋元 罗 丹

念和教育知识、技能都需要及时更新。
  师德的提升是中国高校教师发展的第三个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学者,高校教师首先应当具有学术道德素养;作为一名教师,他还应当具有教师的职业道德。中国社会,对教师的理解历来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意思,在转型时期,强调师德更是十分必要。因为教师的职业首先是培养“人”,“人才”这一概念,是先有“人”,然后才有“才”的,缺了“人”,则“才”无以依托。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如果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即使专业知识非常精通,也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何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呢?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三种精神:服务精神、自律精神和创新精神。服务精神指爱护学生,“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等为学生服务的精神;自律精神则要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成为学生的榜样;创新精神要求教师以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引领大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以大学的文化科学创新引领社会的文化科学发展。
  
  三、高校教师发展的方式
  
  中国高校教师的提高,建国以后主要依靠进修和培训来实现。从195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进修暂行办法》到1985年以后三级师资培训中心的逐步建立,再到1996年《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和1997年《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等政策法规的出台,培训作为高校教师提高的主要方式已经得到了制度上的有力保障。具体说来,依托条件较好的高校以及各地师范学院办教育硕士课程班或助教培训班、派教师外出进修或攻读研究生学位、对于初任大学教师者进行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培训,以及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会议、撰写有关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等构成了中国高校教师发展的主要方式。
  但是,如前所述,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教师发展更强调教师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因此教师发展的方式,也应该具有这一特点。中国以往的教师培训,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的,这种方式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统一管理,但并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外出进修的方式,可以让教师利用优越的教育资源,集中时间、精力,提高学术水平,但在当前中国高校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能脱产外出,更多的教师必须在职进修。而且从当前的实际来看,这种进修和培训的内容往往缺乏实践针对性,常常难以解决教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因此,原有的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
  在教师发展的方式上,西方国家有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早在1800年前后,美国就有了学术假制度;为了提高教师在学科领域的专业水平,各国逐渐重视起对新教师的培训来,并建立了访问教师制度,其他如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参加workshop(有人译成“工作坊”)等都被当成教师发展的有效方式。到20世纪60年代后,降低师生比、购买现代化设备等方式也开始受到重视。对于中国而言,当前最需要学习的,是这些国家的教师教学发展方式,也就是狭义的高校教师发展方式。因为规模扩张后已经引起和可能引起的教学质量下滑问题,必须依靠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来应对。在这方面,西方国家教师发展的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一类是围绕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开展的训练,比较常见的方式有模拟教学、课堂录像、公开教学观摩课、教学咨询等。模拟教学通过给教师一个模拟的课堂氛围,让他们练习基本的教学技能,在新教师培训中应用较多;课堂录像借用现代技术,将课堂记录下来,既可以帮助讲课者分析提高自己的技能,也可以用来传播优秀教学实践。公开教学观摩课通过提供观摩别人教学过程的机会,让教师在真实的情境中感悟教学技巧。教学咨询则是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碰到的各类问题。这些活动对于新教师的帮助非常大。
  另一类是学校或院系组织的各种教师发展研讨活动,包括讨论会、各种workshop、各类教师发展研讨会(比如教学改革研讨会、各类学术研讨会)等。围绕教师教学发展组织的各类讨论或者研讨活动,一般都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比如如何评价学生、如何教授某一科目的某部分内容等,有主题地开展,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在研讨活动中,参加者可以将教学中的困惑、问题或者新技巧等展现出来,引发其他教师的思考、讨论,组织者也会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参加,提供相应的指导。多种多样的研讨活动,有利于在院校中形成关注、讨论教学问题的良好氛围,能激发教师探索的热情。新理念和技能也常常在这样的场合得到传播和推广。
  第三类活动重在向教师普及现代技术和提供工具性平台。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向教师普及现代设备和仪器的使用等。近年来,强调教学工具的开发是这类活动发展的新趋势,比如开发学生评价教学的问卷、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开发教学工具供教师采用等。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就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以及教师应用这一理论时的心态,开发出了相应的教学工具,对于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工具性平台的建设者,多是学校或院系。今天欧美以及日本等国的高校中,大都设立了专门的教师发展机构,负责组织教师发展工作,建设相关平台,以期促进全体教师的发展。
  传统的教师发展项目如学术假、教学奖励、外出参加教学或学术研究会议等仍然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鼓励教师收集学生反馈意见,以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教师提供小额的经费,支持他们进行教学改革试验,购买有关资料设备甚至外出学习等也是很常见的做法。
  由上可见,西方国家高校教师发展的方式比较多样,针对性也较强,以院校为单位开展活动的方式,有利于调动教师追求发展的积极性,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四、中国高校教师发展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明确了高校教师发展的概念、内涵以及发展方式,在中国建立高校教师发展制度,下列几个问题仍需引起重视:
  首先,初任教师培训仍是中国当前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任务,但培训方式需要改革。近年来,随着学生数量的迅速增长,高校新教师人数也在迅速增加。如果以工作未满三年的教师作为新教师来计算,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从2002年的61.84万[2]增长到2005年的96.58万,[3]三年间增加了34.74万人,增量达到36%。再考虑到三年间退休以及调离的教师,以每年6%的比例计算,这部分约11万人也要由新增教师补充,这样,新教师增量则达到了45.87万人,占教师总数的47.5%。这些教师,大多数是刚刚从学校毕业,他们有的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绝大多数都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技能的掌握不够,对师德的自觉性准备更不充分。因此,对于他们进行岗前培训是十分必要的。中国高校当前的新教师培训,采用的是集中授课的方式,强调理论讲授,忽视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