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及启示

作者:张红霞 曲铭峰

区带来的不便”)的项目,在“不严重、严重、非常严重”三个选项中,选择“严重和非常严重”之和的最大百分比的项目是“图书资料不足或陈旧”及“没有助教”,两项皆为44%。这与有关科研任务重和评价导向的百分比相比,部显得不那么严重。换句话说,最严重的因素是教学过程之外的环境因素。这些问题反映在两类高校之间也不存在明显差异。
  然而,有一项教学过程因素在两类高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型大学教授认为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严重”或“非常严重”者占25%,而普通高校占到50%(C=0.34,P  
  3.教授与管理人员对改革的建议
  教授们对于问卷中提出的从教授科研经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增加本科生教学投入的反映普遍持否定态度,研究型大学赞成的只占25%,普通高校赞成的占27%。对于提成百分比的意见分歧更大,其分布有6个峰值:2%、5%、10%、20%、30%、50%,但2%的峰最大,不过只有23%的人选择了它。此外,研究型大学教授意见比普通高校要集中一些。
  管理人员对于从教授科研经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增加本科生教学投入的建议,也多持否定态度。研究型大学管理人员赞成的占43%,普通高校赞成的占31%。对于提取比例意见分歧也很大,但研究型大学管理人员的意见相比于普通高校更集中。研究型大学有2个峰值:2%(6%的人)和20%(4%的人)。而普通高校至少有4个峰值,2%和10%最大(皆为15%人)。2%峰值是教授和管理人员的共同之处。
  对于让新聘任的青年教师有一定的时间从事助教、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建议,教授们普遍欢迎,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共占82%;认为“没必要”的不到6%(其余12%为“可有可无”)。这项建议也得到管理人员的肯定,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共占97%;认为“没必要”的不到2%(其余不到2%为“可有可无”)。该问题在两类高校之间几无差异。
  
  三、讨论与结论
  
  本次调查的主要发现可以概括如下:
  (1)教授参与教学的比例很高,达95%。93%的教授在调查进行的学期承担了1-3门本科生课程;6%承担4门以上课程。研究型大学的教授的承担量略低于普通高校的教授,但两类学校都以1门为众数。
  (2)学生对整个教学质量很不满,对教授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也不满。对教授教学的态度尤其不满。对已经开设的课程的满意度也较低。这些问题在研究型大学更为严重。而且,多种题目的调查结果都显示了研究型大学学生的满意度明显低于普通高校。然而,清华、北大是例外。
  (3)两次学生调查的结果都显示,影响学生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及生活、学习条件,而且研究型大学更为严重;而教授承担教学的工作量和教学方式方法目前没有构成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这在两类高校都是如此。不过,参加过教授课题的本科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未参加过的学生,这无论在研究型大学还是普通高校都是如此。而且,尽管更多的普通高校教授比研究型大学教授认为学生的基础很差,但普通高校的学生却比研究型大学更有机会参与教授课题。
  (4)影响教授承担教学工作的主要因素是科研压力和评价导向。而教学过程中的困难主要在于图书资料陈旧和助教不足问题,但它们仍然没有评价导向和科研压力的影响大。
  (5)绝大部分教授和管理人员赞同进一步提高教授职称评审中教学工作权重,及在岗位职责中明确规定教学工作量。大多数教授和管理人员赞同将教授工资或津贴的一部分与教学任务挂钩。但绝大多数教授和管理人员对从科研经费里提取一定比例补充教学的建议,持消极态度。不过,半数以上的教授和管理人员赞同鼓励教授课题中吸纳更多本科生、鼓励教授指导“本科生早期研究”项目的建议。
  综上所述,可以推论,我国目前本科教学状况大致如下:
  (1)尽管教授参与教学的比例很高,但效果不好,教学质量问题普遍严重,有的学校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教授的教学态度和学术水平都不能令学生满意,研究型大学问题尤为严重。因此,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迫在眉睫。尽管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可能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更具批判性,对教学的要求更高,因此,学生评价的学校差异不能作简单理解,但最具批判性的北大、清华的学生在8所著名大学中给出最好的评价结果,足以说明了研究型大学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而且,美国最近一项研究显示,按卡内基分类的七类大学学生的满意度和学习收获自评结果,已不存在学校类型问的显著差异,尽管普通学校学生学术参与机会不及研究型大学。[4]事实上,无论如何,让学生满意是任何类型的学校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2)教学经费严重不足是质量问题的首要原因。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生活、学习条件差,图书资料等硬件设备陈旧,班级数太大上,也导致了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差,教师学术水平低等方面。事实上,学校经费较多、教学改革投入较大的学校,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一些,如清华、北大。
  (3)尽管教授与管理人员普遍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关系,但许多高校现有的改革措施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根据自己的特点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这个问题在研究型大学尤为严重。因此,当谈到具体改革举措时往往众说纷纭。因而在制度上,一方面,在评价导向上轻视教学,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利用丰富的科研课题资源促进教学改革。研究型大学没有向学生提供既符合自己特点又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教育。相反,在普通高校,由于教授课题难度较小、又没有或很少研究生,因此本科生们参与教师课题的机会多于研究型大学,而且难度较小的课题也易于运用现代教学法,如将研究课题内容带进课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合作学习。而研究型大学的教授课题多、难度大,往往不适合本科生参与,而且评价导向上更重视出高水平的成果,因此,严重冲击了教学工作。
  
  四、建 议
  
  首先,要在国家层面上加大对教学改革的投入力度,而不是通过限制或削弱教授科研来改善现状。1999年以来,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过去的两倍,但在校生数扩大了5倍。[5]为此,首先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吸引优秀教师留在教育系统,大力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提高教师质量,改善学校学术氛围。
  各级管理部门要区别对待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并应该体现在各项政策和制度上。根据国际经验和本调查数据,针对研究型大学学生的特点,对研究型大学应设立更多的“本科生早期研究”项目,以弥补研究型大学教授许多高深研究课题不合适本科生需求的不足。麻省理工学院的报告建议,应当制定100%的本科生在四年的某个时间参与科研的目标。[6]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刚刚开始,学生覆盖面太小,因此,各级领导和学术团体应当立即行动,在经费上给予更大的支持。
  其次,在学校层面上,要尽快改善教授教学工作的条件,建立健全助教制度,尤其在研究型大学,对年轻教师助教和研究生助教在政策上和待遇上给予支持。无论对于研究型大学还是普通高校,都要加大对优秀教师的政策支持和奖励力度。同时,要重视学术文化与物质环境的建设,重视教学硬件的更新与建设,重视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研究型大学特别要重视从制度上保证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在科研与教学中建立同生共进的关系。要鼓励教授课题吸纳本科生参与,要大力推广“本科生科研计划”和研究性教学,在管理机制、人员配备、活动空间、学生的研究学分承认、教师的辅导工作承认等方面,为该计划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要有自己的理论基础,而不是像普通高校那样,在所谓现代课堂教学法上做太多的文章。要赋予教授学术自由以新内涵,让一部分乐于和善于从事教学改革的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享受应有的学术地位。同时,辅助以其他评价上的措施,如在聘任岗位中明确规定教授本科教学任务;将教授工资或津贴的一部分与教学任务挂钩。
  
  [责任编辑:张冬梅]
  
  张红霞,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曲铭峰,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本文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项目“大学教授讲授本科课程的调查研究”成果之一。参加该课题的人员还有龚放(主持人)、余秀兰,以及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10位研究生。率为87%。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