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
作者:季桂起
标、规格,也才能真正担负起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适的应用性人才的教育任务。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从自身的目标、规格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本科人才的培养上一方面必须坚持本科教育的基本规律,不随意降低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另一方面也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符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点的本科人才。
那么,什么是符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点的本科人才?怎样才能够培养符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点的本科人才呢?这是一个特别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答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所谓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点的本科人才培养,就是要突出这类学校的三个特点,即教学型学校的教学特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和为地方服务的适用特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在符合本科教育规律的大前提下,从突出这三个特点出发,形成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首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突出自身的教学特点。在本科教育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有着比较丰富的实践教育资源,因为这些学校的前身大多是偏重于实践教学的专科学校。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曾经是这些学校长期的教学传统。在向本科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有些学校由于盲目攀比高层次的本科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丢掉了这些传统,有些学校则把这些传统很好地保留下来。应该认识到,过去的实践教学资源和传统恰恰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和特点,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为学生开出较多培养其实践能力方面的课程,包括着眼于职业技能培养的实习、实训课程,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之外,为学生再搭建一个职业教育的平台,充分体现出自身的教学特点,
其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应用型人才更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实践过程的训练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实习、实训课程所占课程数量的比例,特别是要重视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又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培养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可称为技能应用型人才;而普通本科教育一般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及创新为核心,可称为知识应用及创新型人才。因此,普通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要强调理论、知识、方法、能力的协调发展,要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知识、技术创新和知识、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这些特点,都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上体现出来。
再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突出为地方服务的适用特点。为地方服务,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可以通过适应地方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特点,设置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或在专业内部设置特定的专业方向,专门培养地方需要的人才。再一个则可以根据地方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中加入能够体现地方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特点的课程模块,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后一个途径更为重要。要达到为地方培养适用性人才的目的,就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考虑到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要坚持体现课程的地方性、实践性、灵活性和复合性,以形成学生适应地方需要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为基本原则,不照搬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根据培养地方性专门人才的实际需要,整合、重组、优化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课程的普适性与地方性、综合化与具体化的衔接和融汇,力求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实用性、地方性的有机统一,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突出以上三个特点的基础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还应该从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出发,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多向分流、分类培养的原则。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是单一的,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不应是单一的。这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除了根据学科知识的区别设置不同的专业外,更主要的是要体现为人才培养类型、规格的多样性。一般来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根据办学实际、社会需求及学生的个人选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应适度培养一部分基础型、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既可以丰富学校人才培养的结构,使不同培养类型、规格的学生互相交叉、融合,形成一种互补局面,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向选择,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这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也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体现出来。很自然,由于培养要求的不同,对不同类型与规格的人才培养,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都要有相应的区别,根据这些区别分别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避免人才培养方案的单一性、固定化。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就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人才的需要,切实发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作用。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体现为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是加强知识的适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学生对学业课程的修读来完成,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体现为课程体系的改革。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改革课程结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由四个模块组成,即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在搭建这样的课程体系的同时,还要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要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空间,适当压缩理论知识课程的课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开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要加强专业方向课、任选课的课程建设,构建具有弹性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具有不同职业趋向的专业方向,将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根据专业方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实现对人才的分流培养。只有这样的课程组合,才可以适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面向地方和基层培养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