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关于营造大学和谐学术环境的一些思考

作者:梁仲明

系而言,联系二者的桥梁是学者的社会关怀意识,而非具体的现实问题。单纯从一个具体问题出发去搞研究不仅会窄化学者的学术视野,而且还会侵占实践工作者的领地,从而导致学术活动的错位倒挂和学者自身的蜕化。学者要胸怀远大的社会抱负,扎实认真地去研究一系列与现实有张力的重大理论问题,从而尽可能地放大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让学者和成果转化环节脱钩,让他们把心收回实验室、致力于学术事业就成为遏止功利化学术风气的重要举措。树立务实的学术风气,让学者心系研究,心系社会和国家的命运,真正将学术活动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来从事。这理应成为我国当前学术体制建设的重要目标。
  第二,关怀学术生命,形成锐意创新的风气。学术与学者之间是命运与共的关系,学者只有将自己的研究和整个学术的生命关联起来才会深刻体验到自己肩负的学术使命。学术生态的构建和延续靠的就是每个学者的这种使命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学者才不会把学术视为“哗众取宠”的“雕虫小技”,才不会去做那些玷污学术殿堂的勾当,学术风气才会彻底实现“正本清源”。
  学术发展的生命源头在创新,在于原创性的研究活动。作为学者,他既要及时地传播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缩小知识生产的周期,又要通过原创性的研究为学术事业输血换氧。发展和传承是维系学术生态的两大车轮,是维系学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利器。同时,大学的学者不仅要在讲坛上传播自己的最新理论,还要善于在学术梯队中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让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年轻人身上发扬光大。不忘自己的学术责任,自觉关怀每一位年轻学者的成长,具备博大的学术胸怀,是每个学者应该具有的高尚风范。在学术梯队内,学术大师自觉培植关怀年轻学者,尊重他们的歧见,给予他们平等参与讨论的机会,摈弃那种盛气凌人、以学术权威压人的陋习,努力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倾听、互励共勉、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从而让学术活动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实现顺利交接。只有这样,学术活动才能走向繁荣,一切低级庸俗的学者品行、学术风气才不会滋生。
  第三,遵循学术规律,形成切磋争鸣的风气。大学是学者云集的讲坛,大学学术的发展必须善于利用内生的手段——学术争鸣来凝聚自己的学术实力,积极促进学术增长方式实现从“闭门造车”向“共生共强”的转变。学术发展的关键环节不在于吸纳而在于共生,只有共生才可能有创新,才有学问总量的增长。因此,学术自由、兼容并蓄、观点碰撞、思想交汇应该是大学必须倡导的学术风气,是优化学术生态的第二起跑线。当前,许多学者沉溺于书斋,对周围学者的研究一无所知,甚至连同事的研究方向都不清楚。这是重复研究、研究效能低下、研究视野狭隘的一个重要症结。
  学术活动是追求学问的活动。学问就是“学”和“问”的统一,就是相互的欣赏和对话。学者只有用欣赏的眼光,以开放的姿态来容纳百家,进行综合创新,才有可能迅速提升学术研究的层次。大学是思想的熔炉,大学的创新能力就体现为对各种思想观点的熔化能力和再生能力上。新思想就像一粒种子,民主、欣赏的学术风气就是它成长所必需的水和空气。一所具有优良学术风气的大学能够让这粒种子在吸收其他种子的智慧中成长为参天大树。倡导民主的学术风气,让思想的火花在多元共生中茁壮成长,这就是大学精神之所在,是大学校园和谐之功效。
  第四,关注学术规范,形成学术健康发展的风气。学术发展的轨道不是笔直的,而是在和不良学术习气的博弈中曲折前进的。要时刻警惕消极风气对学术阵营的侵蚀,保证学术活动在稳健中发展是科学的学术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学术的安全发展就是学术的和谐发展,学术的和谐发展首先表现为学术风气的和谐。当前,学术造假、学术侵权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时刻威胁着学术界的公平,挫伤了研究者的积极性,成为学术界的害群之马。不彻底根除这些社会症候,学术活动就难以健康发展。因此,坚持标本兼治的学术风气治理原则:既强化学术的规范性指标,又增强学者的自律意识,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者走自律自强的学术发展之路,从而有力推动学术事业的安全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学术规范只是对学者从事学术活动的最低要求,学者如何从担当学术使命的高度来提升自己的学术精神境界,自觉抵制各种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切实增强自己的学术修养和研究实力才是根本性的举措。不言而喻,保证学术安全的责任应成为每个大学师生的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加强学术环境建设的途径
  
  和谐学术环境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逐步改善,又需要学校自身小环境的不断营造。这里着重从建设和谐校园的视角,探讨如何营造好学校自身的小环境问题。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教育理念的和谐相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文明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四位一体并保持张力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有和谐的大学教育理念与之相呼应。笔者以为,大学和谐的教育理念至少应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大学教育使社会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等得以全面提高。二要促进大学教育公平,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实现大学产生思想,塑造精神,传播真知,启迪心智,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功能。三是大学系统自身要协调有序,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教育环境。四是大学师生员工要树立密切合作、共同前进的和谐理念,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为准确实现大学的社会功能而努力。
  第二,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机制的和谐运作。
  一所大学的发展,院(系)级管理层的作用很关键。建设和谐学术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管理层的和谐共处、协同作战。实现高校管理机制的和谐,关键在于切实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一要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将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二要完善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畅通学校各级协调、沟通渠道,高度重视管理程序的科学和公平问题,进一步完善学校各类管理和决策运行程序建设。推进校务、政务公开,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学术评价、学术管理和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使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学校发展、学术发展和教学发展规律。三要提高管理质量,加强管理队伍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管理工作执行力,引导各级管理干部从全局的高度。主动思考并研究影响学校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评估和考评体系建设,以质量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