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关于营造大学和谐学术环境的一些思考

作者:梁仲明

为导向,转变管理方式,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
  第三,尊重个人创造,实现教师队伍的和谐发展。
  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都有一定的创造性。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欲望,不愿意墨守成规。他们希望在不断地创新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优势。教育教学工作本来就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果我们硬要把每个教师的工作束缚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他们就会感到工作乏味无趣,就会失去创造的欲望和动力,就会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重复着一些简单的劳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就不可能有较大提高。
  为此,学校要以教师和学生发展为本,制订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的中长期目标。要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不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气氛。学校必须从教职工的长远发展出发,支持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和业务培训,为教师提供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
  第四,树立团结乐群精神,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
  在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知识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个人作用越来越小,成就事业的关键在于群体的合力。没有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协同攻关,就很难产生重大创新成果。人口、环境、生态、能源、空间等问题的解决,绝非某一个专业可以胜任,它有赖于各种专业和社会力量的协同努力。学科建设和重大项目攻关,技术转移过程的系统集成和技术整合,都需要加强团队精神和集体合作。大学要在组织上、管理上不断创新,打破影响创新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打造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和学术团队。
  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和学术团队应是学习气氛浓厚、同事之间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彼此心情舒畅的群体,应是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充满和谐人际关系的群体,这样的群体就会发挥整体力量大于部分力量之和的作用。为此,要大力提倡同心同德、团结乐群的协作精神,营造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坦诚友善相处,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允许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争鸣,不能压抑不同的学术观点,对各种学术观点要兼容并蓄,发扬学术民主。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成为产生新思想、新思维的地方,才能不断出成果、出人才。
  然而,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教辅人员之间由于分工的不同,机会的不同,能力的不同,必然存在着成就多少的差别,贡献大小的差别。学校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别,在制定考核制度的时候,要注意让教工在宽容、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竞争,进行正确的引导,力争让同一学科教师都能摒弃文人相轻的陋习,树立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精神;不同学科的教师摒弃画地为牢的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走综合型素质发展之路。使教师充分认识到集体的兴衰荣辱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渴求发展的莘莘学子主动融入和谐互动的氛围之中,真诚合作,做出成绩。
  
  责任编辑:张冬梅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