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古诗今译在大学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初探

作者:李朝军

过来呢?对于宋词今译者来说,应当“深有体验”,也就是要有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有其特殊性,它既要情的投入,灵犀相通动真情,又要理的提炼,不违原作有灼见。我在翻译某些词篇时,几乎是带着泪水一字一句译成的。当全篇译完后,前面的字迹有的已被泪水漫漶浸渍到看不清晰的程度。
  可以想见,陶先生在翻译过程中,一定经历了许多意象纷呈、想象激越、情思飞扬的审美活动。他译诗所表现出的诗人气质和学者理性,反映了译诗应该是一项感性与理性和谐共济的再创作过程。虽然普通人不一定能做到他那样投入,但作为原文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的再现,诗词翻译客观上要求呈现类似的审美活动现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更是不乏诗的激情和活跃的想象力,他们现在来翻译古诗一般也不会满足于简单的语意翻译和平铺直叙,诗意的发现和美的创造通常成为他们内在的需要和自觉的追求。同时,中国古典诗词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为译者的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它既是一门美的艺术——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又具有独特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特征。如它讲究神韵别趣,不涉理路言荃,追求韵外之致、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所有这些既构成翻译的障碍和困难,又为翻译的再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用武之地。因此,无论是对原作情感的体验、兴会的感发,还是对于译作文体、诗体形式的选择、节奏韵脚的安排,都为大学生们丰富才情的展露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尽管朱光潜先生说“只有文学家才能翻译文学作品”,但其真正用意无非是想说明理想的翻译很难,对此我们不应当胶柱鼓瑟。对于从事古代诗词教学的老师而言,古诗词翻译既是对其文学修养和翻译水平的挑战,也是对他(她)备课任务完成情况的督察,它有利于教师对作品的透彻把握,避免阅读中先入为主的误解。对于学生而言,适当的翻译练习,不做求全责备,应当算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大学生们在中学里有过较多的文言文(主要是古代散文)翻译训练,大学里转而做做诗歌翻译,自然不乏温故而知新的意味。我感到他们对这种形式是不乏新鲜感的。同顾自己在大学时代翻译《诗经·氓》的情形即为明证:当时在非中文专业的大学语文课上,任课老师将此诗的翻泽作为作业布置下来,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诗歌创作训练的我居然毫不畏难地将这一首篇幅不短的上古诗以诗体形式全文翻译出来,其兴致之高可以想见。同样,今天的大学生对此的热情当与我当年不相上下。从我布置给他们的翻译作业完成情况来看,他们一般都能顺利完成这个作业,达到基本要求,困难不是理论上说得那么大,积极性明显比完成问答题、写小论文要高。他们已不再满足丁字面意义的陈述,进而着意于文辞的修饰。部分学生还醉心于原诗美的意味和形式的还原以及自己独特体会的发挥。大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和内心体验对诗词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正好可以实现艺术感悟、审美体味。这对于锻炼他们的艺术直觉和审美感悟能力、顺利开展作品鉴赏、文学批评无疑是很有益处的。
  
  三、古诗今译是通向写作训练、文学创作的便捷途径
  
  从阅读到翻译,很自然就跨到了写作的门前;将翻译的成果诉诸笔端,自然就过渡到了写作阶段。可见翻译还是连接写作的便捷通道。从中学到大学,写作无疑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翻译工作,有现成的素材可以触发思路,不同于凭空结撰、向壁虚构;有现成的对象可以加工构想,不愁无米之炊,因而写起来上手不难。但要准确、完备地传达原诗的思想艺术内涵,绝非易事。译者不但要透彻地把握原作,而且要恰当地遣词造句,尽量再现原诗的风格与神韵,同时还要考虑译诗新的形式创作、节奏韵律。这是需要调动想象力和理性判断的复杂心智活动。而随着新的语言、意象和形式的建构(译作不可能是原作的复原),再创作的乐趣自然就会相伴而生,反过来又会激发译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样,没有从事过诗歌创作和文学写作的人也可以藉此实现“过过诗人瘾”的体验,大学生更可以藉此标举“我来做诗人”的风雅情趣。可见翻译之于写作教学,具有另辟蹊径的作用,它使学生通常感到困难的写作变得容易入手,而其不易处只要处理得当,则又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翻译写作对于学生文笔基本功的训练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它对于学生运用与掌握各种文体、诗体也具有突出的意义。陶尔夫先生谈到在他做306首宋词今译时,将他掌握的所有当代诗体形式都用到了。对于翻译者而言,翻译一篇作品,首先就意味着他要进行一次文体的选择。如果是一首诗词,他不但要做散体、韵文的选择,而且还要做具体的诗体选择。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既可以选择熟悉的现代散文形式,也可以运用新诗的形式(其中包括自由体和新格律体),还可以采用近体诗的格律形式,甚至可以采用的散夹杂的复合体式。除了辞采、体式这些因素外,诗歌翻译还需考虑节奏、押韵等音律方面的要求。当然在考虑这些形式因素的变通时,为了忠实传达原作的神韵,译者还得考虑古今文化、语境的差异,既要同归文本而又须走出文本;既要解构,也要重构。翻译时所有这些因素的考虑和兼顾,就使严格意义的古代诗词翻译真正成了“带着镣铐的跳舞”。同时这实质上也是学习古今汉语和文学的综合练习,对于综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其文学鉴赏水平和文学创作能力,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诚然,理想的诗词翻译是很难的,但我们不能因此望而却步,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学修养各尽其长。前人总结了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三个原则,即“信、达、雅”,这无疑也是适合古诗今译的。对于这三个标准,我们不必要求学生一步到位,可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来分步实施。首先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守住“信、达”两个标准是可行的。对于大学生,要求他们准确无误地使用现代汉语翻译出原意,做到语句通顺,没有语病,具有一定的逻辑脉络,没有语无伦次、前后矛盾的毛病——这样的要求一般是能够实现的。对于“雅”的标准,则应因人而异,不能搞“一刀切”:既不能放弃要求,也不指望一步登天。根据我对译诗的理解,只要是在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学生的译作具有诗意的感兴与表达,就算是有进步、有收获,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就算达到了目的。我看只要是认真翻译过一首诗作的学生,对此都是有所体会的。
  经过悉心的理解、苦心的揣摩,这些经过详者反复体味的译文,在泽者吟诵起来表情达意自然容易准确到位。因此不管是译后喃喃的自我品味,还是面向师的高声诵读,那都是渗透着真情实感的动人述说。缘此,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诵自己的译作,师生“奇文共欣赏”,就能赢得共鸣的阵阵掌声。因此译作和对它的吟诵可以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有力手段。吟诵译诗使艺术鉴赏的角度和方式更加丰富起来,它所带来的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还可以改善和调剂大学课堂惯常的,“一言堂”、“满堂灌”格局,寓教于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