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古诗今译在大学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初探
作者:李朝军
四、古诗今译在大学教学中的合理有效的运用
古诗今译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它可能随着古诗词教学延伸进许多大学课堂。不管是作为基础文化课的大学语文系列,还是中文专业的基础课和选修课,甚至是文艺表演的诗词朗诵,它都可能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发挥积极的作用。然而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翻译也应该在大学教学中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
首先,由于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强,加之课时的限制以及大学与中小学教学目的的差异,翻译一定不能过多过滥。“仔仔细细讲翻译,急急忙忙搞赏析,古文今译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这种中学课堂里出现过的教学弊端应该得到彻底杜绝。那么怎样的频度和次数才算合理呢?我想这要分别不同的学历层次、课程性质、阅读对象等情况来斟酌确定,不能一概而论。我在上中文本科课程“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专业基础课时,每学期的课堂教学只安排了一两次全篇翻译,主要是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处理作品的范例,同时相应地布置一次课后作业,作为教学要求的落实和巩固。我想,如果是诗词研究或是关于作家作品的选修课和研究生课,古诗词翻译的次数显然可以适当增加。当然,在翻译次数增多时,时间安排上应该考虑有间隔,不然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其次,要做好翻译作品和翻译方式的选择。古代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作品浩如烟海,这就决定了我们只有紧扣教材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对作品掌握的实际情况,把握难易程度,进行精心挑选。我倾向于选择学生理解有相当难度但并非十分艰深的作品——不言而喻,如果是让大学生们来翻译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等小学生都能讲的作品,他们会感到索然寡味。因此选择那些对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挑战性的作品是比较合适的。
前面在谈翻译的时间安排时,主要是针对全篇翻译而言。如果把字词训释、句意理解都算作翻译的话,那么古代文学的教学真是到了离不开翻译的程度。因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需要做全篇翻译的是少数,需要诉诸笔端形成书面表达的则更少,倒是句子、段落的翻译经常会用到。但全篇翻译的书面表达训练价值最高,今译作用的充分发挥也离不开它,因此尽管它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有限,但学生的课后训练应该多做。
其三,灵活运用翻译的教学手段。古诗今译既需要老师的示范,也需要学生的跟进配合,如此其教学作用方能有效地发挥。为此,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翻译作业,学生也可以将翻译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结合起来。因为吟诵可以多角度感知作品的艺术魅力,协调吟诵者与听众对作品的共同欣赏,具有活跃课堂气氛的潜能,因此也可以不时参用。此外,学生相互交流评改彼此的译作,既可以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同学情谊,也容易发现彼此翻译理解存在的问题。
最后,需强调指出的是,古诗今译不是教学目的,只是教学手段,因此处理好今译与学习原作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翻译本质上是对原作的。种解读和欣赏,但不能替代原作。因此达到正确理解原作的目的之后,就应该舍筏登岸,不必花过多的时间来雕饰译作,因为译艺无止境,尽善尽美是专业的翻译工作者的目标,因此教师不宜对学生的今译提过高的要求。这也是上文对学生今译训练所提标准、要求之所本。
责任编辑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