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

作者:励芒伟




  1、案例研究
  (1)课文的合作学习。三年中,我们在高中三个年级共9个班级中进行了16次课文合作学习教学,这些课文中,既有现代文,又有文言文,文体涉及散文、小说、杂文等。每次实验均突出1-2个重点。课题报告中选取了其中的7个案例。
  (2)语文活动的合作学习。开展了“文言文词频统计”、“辩论赛赛前演练”、“认识小品文”三次合作活动。
  (3)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合作活动。探索慈城的“民居文化”。
  (4)语文“非指示性”教学的合作学习。周保华老师以合作学习贯穿“非指示性”教学实践过程,应邀在浙江省江山中学举行公开课,受到好评。
  2、与合作学习有关的问题的探讨
  (1)学科条件及学科制约的因素;
  (2)教学设计;
  (3)全程合作;
  (4)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
  (5)合作学习的评价;
  (6)影响语文学习有效合作的关键因素及其对策。
  3、合作学习后的分析与反思。包括学生的测试成绩、口头表达、成果展示、心得体会、参照数据的对比分析、教师的反思与体会。
  4、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价(放在课程视野下的审视)
  (1)合作学习对认知目标达成程度的测量与分析;
  (2)合作学习的发展价值;
  (3)合作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4)合作学习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
  5、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
  虽然我们力图解释进入我们视野的所有问题,但实事求是地说,有些问题并没有解决,有些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肤浅,不够深入。尽管如此,我们通过研究对语文合作学习具有了一定认识,取得了一些成果。
  1、关于合作学习的实施
  (1)选择的学习对象应具有以下特点: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合作学习的价值,个体自主学习难以完成或难以较好地完成;预计会遇到许多困难,产生许多疑难问题,而且很难一下子取得共识,有讨论和争辩的价值;能够激起大家共同讨论兴趣。
  (2)教师在课前明确规划活动流程与有效掌握合作学习时间,是达到预期效果的必要条件。
  (3)教师安排自然又无压力的合作学习环境,最易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意愿。
  2、关于合作学习的进行过程
  (1)在合作学习进行中,与学生切身相关或关注程度较高的事物、内容,是促进学生思考与努力的主要因素。
  (2)学生关注的重点是自身能力的提升,而非表面的热闹与和谐。
  (3)在一个充满“鼓励”、“督促”和“适度压力”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潜能可得到发挥。
  (4)当学生主动提问时,教师应设法鼓励大家思考,适时融入课堂教学。或教师趁机提出新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分组讨论。
  (5)应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应兼顾小组每个成员的进步,达到整体提高。
  3、关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1)在生生合作方面,应让学生做到:合作前充分地准备、思考,合作中认真地倾听、交流,树立互助共进意识,合作中必须进行反思以调整自己的看法。
  (2)在师生合作方面,学生应做到:主动请教教师,主动向教师求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大胆质疑教师的观点,利用一切机会表现自己的学习所得并获得教师的评价。
  (3)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方面,教师可有作为。
  4、关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1)评价原则: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2)评价作用:既重知识学习,又重学习品质;既重学习结果,又重学习过程,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3)评价特点: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4)评价方法:问卷法、汇报交流法、成果评定法、测试法、档案袋法。
  (5)评价的实施:小组成员自评与互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小组得分与个人得分的整合。
  5、关于合作学习的技术性问题
  (1)座位形式。以同组学生以矩形或圆形围坐一桌为宜,合作讨论气氛最为浓郁。
  (2)小组成员。大多数高中生已有自觉意识——与谁同组有何利何弊;在具备一定的默契后,就无所谓与谁同组;而对有高度责任心的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言,他们关心的已不是同组成员学习成绩如何,而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是否好。
  (3)小组竞争。合作学习的要义在于学业竞争变个体竞争为团队竞争,依合作熟练度不同而安排不同形式的小组竞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竞争的背后,应是多样化的思考、活泼轻松的学习情境及紧凑有效率的学习步调。
  (4)学习心理。对于合作学习方式,多数高中学生愿意用心尝试,但在学习过程中师生都需要彼此不断地相互鼓励,以保持学习动力。
  6、关于合作学习的优势
  (1)在认知目标的达成上,即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与传统班级授课制差不多,但在知识巩固的持久度上明显优于授课制,说明知识的自我建构与共同讨论比被动接受留下的印象深刻。同时,合作学习的成效在成绩中下等学生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在成绩优秀者身上却是很一般。
  (2)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借自身或同学上台发言而获得的经验,学习多元化的思考与处事方式,可作为下次改进的参考。这些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体验到的。
  (3)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这中间包括对文章的解读能力、沟通和表达的技巧、发掘学习潜质(含借鉴与改进)。
  (4)培养“社会技能”是合作学习之独到优势。小组合作学习同学间互助的温情与友爱满足了学生团体归属的需要,从而孕育并不断强化团队意识。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接纳他人、欣赏他人,同时又让自己树立信心。合作学习还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5)合作学习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习中的主体意识方面,也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7、关于合作学习的制约因素及控制对策。
  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有:
  (1)学生的合作动机与合作精神;
  (2)教师的指导程度与指导方法;
  (3)小组的合作方法;
  (4)小组的合作内容与目标;
  (5)小组的合作与交流。
  必要的对策则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增强小组凝聚力,发挥合作性奖励机制的优势,积极监控,加强责任感。
  (四)成果评估
  我们认为,围绕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所开展的教学实验和各项专题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所遵循的指导思想符合合作学习的理论,所采用的方法、手段、程序与行动研究的要求保持一致,所以,研究的结论具有相当的信度和效度,对改革中学语文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有一定的意义。通过行动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成果,积累的一些经验乃至形成的一些理论对指导教学实践也会产生较大作用。系统化是本课题研究的一大特色,我们既不奢望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又不想把课题搞成单纯的实践总结,只是希望借助研究,对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理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至于其学术价值如何,则不敢妄言。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没有一种一成不变、完善无缺的教学法可“放之四海而皆准”般适用于任何教学情况。最合适的教学,是教师随时因时因地因动态的学生和情境而有所调整的方式。合作学习也并非适用所有课文的学习,适用所有程度的学生,这是科学看待“合作学习”的观点。事实上,系统化且结构明确的传统教学仍主导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式。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相信,“合作学习”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会有久远的生命力,今后,我们还将对有关问题作深入探讨,以弥补本课题报告的不足。
  
  (本文是课题“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成果报告的摘要,原文160000字。作者还有周保华、吴红尧、王秀森三位老师。)
  
  单位:浙江宁波市慈湖中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