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关于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思路
作者:谢增伟
首先,我想谈谈普通中学语文教学与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差异。
普通中学语文教学经过几十年的锤炼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包括教材、教法等)体系,其听说读写的讲课和训练虽然说也是既重理论也重实际,但是其所重视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实际能力具备不是主要围绕学生就业需要来考虑的,而是为学生们继续升学以及建立文化基础服务的。因此,普通中学语文教学的模式与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模式应该是主体不同的两类,普通中学语文教学的成果也因之不会满足从事职业工作的较强实际性、行业性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一句话,现在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培养的学生语文能力是“学校”式、“文化基础”式的而不是“社会”式、“行业能力”式的。
众所周知,职业学校之所以加上定语“职业”,是其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要在毕业后立即就业,立即具备就业需要的本领。这种本领,包括语文方面的能力,是很实际而有针对性的,包含有马上可以应用并且中规入矩的属性。具体来说,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负责培养学生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应该“刺刀见红”,听要听得专业,说要说得入行,读要遵循实际,写要基本没有“学生腔”,一招一式可融入成人世界,一言一行皆推动任务的完成。职业学校学生所具备的语文能力可顺畅适应千百年来三百六十行发展进步所形成的运转机制,细腻地形成其中细小环节所需的成功因素。
这就是这两类教育之间非常显著的差距,它是“目的差异导致思想、行为和结果产生差异”的必然。使用“学校”式、“文化基础”式的教材教法来培养“社会”式、“行业能力”式的人才,显然是缘木求鱼,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接下来我要重点探讨一下职业学校语文常规教学应有的思路。
姑且还是按照“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老套来阐发我的“新论”。
(一)“听”的能力培养
教材上应选一些适合“听”的能力调练的来自于社会实际的优秀材料(不是篇章),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采用放录音师生先反复“共听”,再由老师点一点所听到材料的核心意思或弦外之音,提问学生或学生发表见解,师生讨论达成共识,最后总结等多种方式,经过一至二个学期的细致训练,使学生逐渐具备听完之后很快就能“听懂”的能力。这种“听”的教学方式有些相似于外语教学,但其内容应该是更多方面、更加深刻、更具有中国民族特点和非常实际的:其要求应该是不停留在听懂基本意思,而是深入到听懂对方完整意思和细节意向。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在与众多人物交谈中就能较快地捕捉到“真信息”,从而判断自己怎么地去“说”得好,在“听”与“说”的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和得以增长才干。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的岗位就是靠“听”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步骤的,如企业里的营销、接待以及谈判岗位的人员等。他们“听”的能力显然很重要,能否听懂对方的真思想、真用意决定着他们工作的成效和失败,影响其个人乃至企业的形象,还往往是企业衡量他们工作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说”的能力培养
“说”与“听”是紧密相连的,但“听”是要判断别人的思想,“说”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差别也是明显的。“说”的范围很广,培养手段众多。实际上,传统意义上的“三大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在职业学校里都可以作为训练学生“说”的材料,因这“三大文”都是主观的表达。主观表达要有主题核心,要有明晰的线索,要选择最适宜的表达方式,要确定内容,记叙文的学习显然正是对路适用的;主观表达要有核心论点,要有根有据,有分析有结论,议论文的学习显然正是对路适用的:主观表达要说明某一事一物,要有易于被人接受的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文的学习显然也是对路适用的。
实际上,在普通中学里,老师带领学生们学习的“三大文”占了语文教与学的主体,除了含有思想教育的成分外,教与学这些“三大文”主要用于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而在相关的各种考试中,检测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都是重点内容,这在师生双方都是明白的,因此他们非常重视。而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往往会产生在这种以就业而不是升学为目的的学校里再学这三大文究竟有何作用的困惑,因为确实有许多学生毕业后就业不需要去写记叙文,甚至不需要去写议论文或说明文,这种困惑甚至影响到教师。因此职业学校里的语文教材如果仍需用“三大文”,不妨突破普通中学学习“三大文”目的的思想框框,向学生讲明“三大文”的作用之一是可用来训练叙事、议论、说明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即可以用来作为训练“说”的材料,这些文章的中心化、条理性、恰当的表达方式方法和修辞都可用来有效提高“说”的水平。这样一来,向职业学校的学生教授“三大文”的作用就显明了,学生就会乐意接受了,教师也可摆脱教给学生“三大文”作用何在的困惑。
在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除了借用“三大文”教学外,“演讲”、“辩论”、“发言”、“给一个议题相互交谈”等课堂课外训练项目都应编入教材并安排比普通中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大量训练,因为这些项目对提高学生的“说”(包含“听”)的能力都非常有益,要把这些项目纳入考查考试,要制定出考察判定一个职校学生“说”的能力的作业及评价的体系,这个体系在每一个过程和环节中都有训练的内容、步骤和衡量标准,不能流于浅表化的打个总分、发个奖证。普通中学虽然也提出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但所给时间不能确定和保证;职业学校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要确定给出至少全学程1/4的学习和训练时间,且要专门化、专业化,以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向着“思维敏捷”、“伶牙俐齿”、“铁齿铜牙”、“一张铁嘴”方面努力,以尽早具备实际工作需要的善长于“说”的才能,通过能说会道促成本职工作的成功。对于某些社会岗位,能说会道实在是一个长处,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
(三)“读”的能力培养
如果说普通中学培养学生“读”的能力主要为使其读懂课文以及各种书面读物,则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则主要是使其尽快准确理解工作中的业务或专业材料以便于准确无误作出判断和响应。例如工作之中遇到的一些文件、专业说明书、一些企事业常规应用文等等。
传统“三大文”的学习有助于培养职业学校学生“读”的能力,但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在于引导学生把注意力从全面理解字词句篇、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变为把握重点句子和全文要点,而且普通中学学生关注的因考试模式而产生的其他学习内容可以忽略。也就是说,同样是借助于“三大文”范文训练学生“读”的能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有内容选择的不同处理,有教学侧重点的差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