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传统与创新兼备

作者:余 闻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参考答案】A 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A项,原文中只说朱自清的散文集《欧游杂记》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下写成的,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没有说他1931年8月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也受了叶圣陶的鼓动与帮助,因而是不正确的。C项,原文中只说叶圣陶编辑《中学生》杂志时对作者读者的态度如他当年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并没有说《中学生》杂志也培育了大批著名作家,所以也是不正确的。B、D、E三项均符合原文的意思,均可排除。
  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第二问: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叶圣陶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作文又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此题选择他指导儿女们写作的事迹作为考点,既可以从中看出他对待儿女们的态度,又可以看出他的作文教学思想,对此考生应该觉得熟悉、亲切。此题要求“结合原文概括回答”,具体地说,回答第一问就要说出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时的四个特点;回答第二问,就要答出他对儿女们的作文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评议的。需要指出的是,考生作答时不必拘泥于答案,只要答出要点,意思对即可给分。
  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激励和帮助。第二问: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谈。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叶圣陶和朱自清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考生应该比较熟悉。叶圣陶的文学成就在这篇传记中是虚写,主要通过他与朱自清的交往、主编《小说月报》等事迹来体现。此题通过分析叶圣陶和朱自清见面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以及他们二人谈话时的“随意之极致”,让考生感受老一辈学者之间的深厚友情,从而受到真情的熏陶和感染。回答此题,需对原文的相关内容具有准确的把握,然后才能概括分析。第一问,基于原文中“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只要能找到这句话,就不难体会到他“格外高兴”的原因。第二问基于叶圣陶《与佩弦》的一段引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只要能把这段引文的几层意思概括出来即可。
  18.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参考答案】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解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这是第一次。探究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给分,意在鼓励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以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高考试卷中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不是毫无根据地胡乱探究,必须也只能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或考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探究。按照《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要求,探究指考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一种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因此,探究题不像概括分析题那样,要求面面俱到,考生只要能就某一方面进行论述、探究,即可根据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就此题来说,“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是叶圣陶于1980年元旦为上海《解放日报》题写的,这一年叶圣陶86岁,所以既是自勉,也可以看做是他一生的精神写照和人生追求。因为文中反映的是1940~1945年间叶圣陶40多岁时的事迹,所以题干中要求考生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情怀。“孺子牛”是用春秋时齐景公的典故,据《左传·哀公六年》记载,齐景公曾与儿子嬉戏,叼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后来人们用“孺子牛”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相信每个考生都很熟悉。回答此题,既可以从他对待子女,也可以从他对待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以及对待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的角度来论述。需要指出的是,选择①角度,可以结合“孺子牛”这一典故的出处,对待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选择②③角度,既可以就他对待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对待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来论述,也可以结合他对待工作、对待事业的态度来进行论述。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原考题略)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的精神,把原高考语文分开两处的语知题和语用题合并在一起,取名“语言文字运用”,与“写作”一块儿组成第Ⅱ卷表达题。
  合并后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集中考查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知题中有关字音、字形的识记题没有了,但并不意味着这方面的知识以后都不考,2007年的字形在作文题里提出了要求。这里考查成语使用、辨析语病、衔接连贯、修辞方法和压缩概括。
  19题考查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20题考查辨析病句(结构性病句)的能力。
  21题考查衔接连贯的能力。
  22题考查仿用句式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23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
  
  六、写作
  写作题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作为一种作文题型,新材料作文比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更需要开启学生的发现能力、认知能力,更能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的机会和权利。新材料作文与旧材料作文的区别在于,旧材料作文强调在中心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放宽的目的,是想使新材料作文有更多的写作角度,有更多样的写作个性。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新课改的高考作文,有更大的自主性、选择性和探究性,这是与高中新课改的精神相吻合的。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题的材料是20世纪初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发明创造裂而不碎的汽车挡风玻璃的故事。这个科技创新的故事很有意义,它适合当前的社会需要,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多学生知道汽车挡风玻璃,但不一定知道挡风玻璃是这样发明的。这个发明看似偶然小事,实际上包含许多走向创造的必然因素。发觉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这是观察仔细;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这是好奇心浓厚;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这是勤于积累;偶然看见报道就想到那个烧瓶,这是关注社会需求,善于联想;经过化验,发现硝酸纤维素溶液而用于汽车挡风玻璃,这是执著追求,抓住机遇,善于发现,等等。科技创新可以成为写作的角度,这些具体细节及其含意也可以成为写作的角度。材料最后引述两段方向相反的评论,也是为了启发发散思维,为了开发更多角度。可以选择的角度多了,作文的构思就会多样化一些,也就更有可能做到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在原全国高考语文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上作了一些修改。主要的改动,一是审题标准中不分“切合题意”和“符合题意”,一等和二等都叫做“符合题意”;并且说明符合题意以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为准,可以不引用原材料的文字。二是内容项加入“思想健康”“思想基本健康”“思想不健康”的条目。事实上,在评卷时思想观点都列入评分考虑的,这里只是恢复在评分表上的文字表述而已。三是把“每3个错别字扣1分”改为“每1个错别字扣1分”,语言文字运用题原本有一道辨别错别字题,现在把它移到作文题来合并考查,从考识记能力层级上升到考表达应用能力层级,加大了错别字的考查力度,对学校教学和社会用字有可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