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走进公民时代(下)

作者:王 雄




  
  社团活动:学校公民教育风景线
  ○王舒成(江苏省扬州中学)
  
  金秋,扬州中学的校园里悄然出现了一些亮色:先是学校宣传栏贴出了学生自组社团的宣传海报——火花社、模拟联合国、飞扬社团、3t电影、English Tornado、dream-world,等等,接着在各个班级的讲台上散发了一页一页的宣传广告,热切的文字召唤着同学们加入不同的社团。每周三、六的下午,一些班级的教室已经被用作开展活动的场所,模拟联合国的成员们要代表不同的国家在联合国发言,大家分成不同的小组在紧张地讨论;飞扬社团的学生在讨论心理调查的细节;3t电影社团的成员还带来了自己的朋友,一起鉴赏电影。
  此前,扬州中学就有很多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活动,比如艺术节、小记者团,但是,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的。整体上来看,大多缺乏学生的自主性。而2007年以来全面展开的学生社团活动,则和以往完全不同,学生自主策划、组织,自主参与、实施。教师的地位“淡化”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了。一位老教师说:“扬州中学的办学理念是培养‘人格健全,学术健全,自治自动,体育兼重’的合格公民,这些社团活动符合办学理念,也一定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社团的内容是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设计的。火花社号召大家碰撞思想、激活思维,搜集一切生活和学习中的有效创意;模拟联合国意图增强同学们对于联合国组织的结构、程序和功能的认识,让他们以国际化的眼光来看问题,并培养理解与尊重的意识,提升解决冲突、求同存异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与他人沟通交往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电影社团不仅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也提升了大家的品鉴能力,拓宽大家的视野。英语社团也许并不仅仅想要提高大家的英语口语和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同学们的胆量,开拓了他们的眼界。
  学校社团活动有哪些重要价值呢?首先,校园社团的诸多活动中体现了和谐社会理念中,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原则。社团人员的选拔有一套公平程序。比如广播台新一届人员的选拔,其评委以老一套班子的高年级同学为主,再加上少数老师进行面试录取,考试包括朗诵、情境问答等各个环节。又如模拟联合国对国际重大问题的辩论和抉择,经过了一个“摆事实、讲道理”的选择过程,也有投票表决、做出决议的一系列程序,这让学生们体验到社会正义和程序公正的价值。
  其次,让学生有了参与校园公共生活的机会。由学生自主设计、谋划的社团,在整体上营构了校园公共生活的空间,不仅让全校范围的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更重要的是社团活动的设计、组织和赞助(有的社团活动联系了赞助)全由同学们一手操办,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自身能力,更让学生个体之间互相交往、分工、合作的机会增多。
  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维护自身权利,承担社会责任,履行自身义务,参与公共生活。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在这一方面十分欠缺,这既不利于未来中国社会发展,也不利于个人未来的发展。扬州中学的学生社团活动,有效填补了这一空缺。不仅社团的组织形式和具体活动给学生营造了公共生活的“小环境”,让同学们提早适应复杂而充满矛盾的公共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同学们在公共生活中有效参与、公开讨论、分享智慧的能力,塑造了相互尊重、自信自强和敢于负责的公共品质。
  学校公民教育最重要的是融入学生的生活。学生社团生活是学生学会管理自己,培育公共道德与智慧,以增进社会公正和谐的教育活动。一个没有社团活动的学校不是一个完整的学校,因为它没有给学生提供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更谈不上培养公共生活的道德和技能。学校公民教育将学生视为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挑战的现代人,他们能够相互宽容,相互合作,用理性与智慧解决人生、社会与国家的问题,从而能够共建美好和谐的社会。
  
  痛并快乐着:我的社团生活体验
  ○蒋悄悄(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7班)
  
  伴着社团成果展示会上的掌声,我们社团的第一阶段活动结束了。按照要求,我们用20分钟的时间做了总结。然而,我在社团活动中的收获却是短短的20分钟无法容纳的。曾有朋友问我:“这次创办模拟联合国,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说:“两个字:痛苦。”“那你为什么还做?”“因为只有在痛苦中才会有收获,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才是成长。”
  回想创办社团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经历的最大考验便是确定社团性质时的种种选择。将社团的主题形式确立为模拟联合国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我承受的压力也很大。比起那些娱乐性的社团,我们社团成员的数量显然不会占上风。但是我们明确了一个社团的价值不在于社团的人数,而在于社团的质量。一个社团的受众面应该只是一部分人,它应该为志同道合的一部分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我们不该只着眼于人数而将社团过分娱乐化、趣味化,那样就失去了我们应该坚守的东西。我们应该有所追求,并能坚守自己认为正确的初衷。让同学们在我们的社团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和努力方向。
  我想这有点像一个节目的收视率,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著名节目策划人、主持人王利芬女士也曾谈到这个问题。她的《对话》、《赢在中国》等节目永远不会登上收视冠军的宝座,但永远拥有一批忠实的观众和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这就是她的节目存在的意义。正是王利芬的例子坚定了我们创建这个社团的信念,也正是如此,我们才招到了众多精英。这一过程中,我学会了选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有时会经历许多诱惑,会经历忍痛割爱,但毕竟生活中总是有得有失的。
  建立社团时,我们就曾综合主观和客观多方面因素,考虑了可能将会面临的种种困难,包括社团运作方式、招募新成员、资金来源等问题。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一些未预见的困难,如活动时间的安排以及活动过程的记录问题,等等。
  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社团的定性和如何运作的问题。本社团虽借鉴了近年来风靡全球的“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形式,拥有许多成功范本,但综合我校的软硬件设施、同学们对此项活动的认知程度等各方面因素,我们不可能完全借鉴其他学校的成熟模式。所以我们结合实际,对现有的“模联”运作方式做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和改变,以达到迅速推广的目的。同时我们将活动时间暂定为每月一次,力求让社员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花费最少的时间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其次是招募成员的渠道问题。经过小组内多次讨论,我们制定了“广播台、宣传单、点对点”三步同时进行的招新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我们在高一确定了一位同学,负责高一学生的报名,她直接与我们联系,由此有效减少了由于年级不同而引起的不便。
  最后是资金来源问题。根据招新方案,本次社团的活动费用支出主要在前期的宣传工作上,活动预算在100元左右。我们小组成员邓楠同学利用人脉找到一家愿意提供优惠折扣的复印店,而本社团的成员将与之达成长久合作协议,并在校园中为该店做适当宣传。此项举措为活动节省了大量开支,最后我们的活动费用结算为32元。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仅仅依靠前期简单的宣传,很难让同学们真正了解模拟联合国的具体活动流程,因此第一次的活动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决定在第一次正式会议之前召开一次非正式会议,详细讲解本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同时在资料的搜集和会议的发言方式上给予同学们一定指导,以确保正式活动的顺利展开。而后来的正式会议也证明,我们的这项决定确实具有先见之明。而针对活动的记录问题,我们通过自己的人脉,成功找到了扬州大学的几位学生,为我们的活动做全程的拍摄记录,并协助我们进行后期光盘制作。
  

[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