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走进公民时代(下)

作者:王 雄




  活动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意外的问题,如期中考试时间提前。我们综合考虑到活动不能与学习有较大冲突,因此适时地将活动时间推迟到考试之后。考试临近,作为模拟联合国社团的主席,我既要忙学习,又要进行活动的整体安排和协调,每件事的头绪都很多,各方面压力很大。一直习惯自我排遣压力的我,决定尝试一种新的减压方式——到心理咨询室,向心理老师进行倾诉和交流,从中得到一些较为专业的建议和安慰,很快让我的情绪重新恢复高昂,感性带给我的焦虑又重新被理性所控制了。人在很多时候都是可以向外界寻求帮助的,专业有效的帮助是很高效的,这也让我认识到对于身边资源充分利用的重要性。
  经过方方面面的准备,终于在11月11日,我们召开了模拟联合国的第一次正式会议。会上,社员们从各自国家的利益出发,慷慨陈词,充分辩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友好而不是无原则妥协,激情而不失风度。会后,有许多会员向我们询问下一届大会的时间和主题,这不禁让我们这些组织者在喜出望外之余,又多了些感动。我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在模拟一届联合国大会,更是为那些志存高远、心系天下的同学们搭建一个真实的舞台,一个真实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舞台,而舞台上也许正上演着决定人生的华章。
  现阶段,本社团已经拥有了四十余位社员,并在学校当中产生了一定影响,超出了预期目标。是的,模联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身心的疲惫中又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在推着我前进,让我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没有想过放弃,我想,这种力量应该源于两个字——理想。总觉得模联是一根纽带,连接了象牙塔中的我们和外面的世界,是一种牵引,牵引我们的视线从脚下延伸至远方。特别是当自己意识到是在为更多的人搭建一个平台时,我所收获的成就感是极有诱惑力的,它能给我注入热情。但愿我的一生都有这种长久的热情相伴!
  
  民主课堂:李镇西与张伟的对话
  ○时金林(江苏省邗江实验学校)
  
  课堂是学校师生共同学习的公共场所,课堂生活自然也是学校公共生活。课堂生活的品质对学生参与未来公共生活的影响重大。换一句话说,教师如果能让课堂体现平等、尊重、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等新课程理念,这个课堂就是民主课堂,也就是公民课堂。对此,李镇西与张伟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张伟:有人喜欢把“教学民主”谈得玄而又玄,而实际上“教学民主”并不神秘,一切充满人性而且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就是民主的教学。对一线老师来讲,它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一个纯理论的问题;不是“为什么”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而且我特别想强调的是,教学民主必须以课堂为土壤。
  李镇西:嗯,“教学民主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土壤”,说得很好!现在的确有教师把教学民主仅仅当成理论问题,当成写在论文里的口号。可以说,如果没有课堂上的民主,所谓“教学民主”就成了一句空话——难道教学民主只是在课外“和学生打成一片”吗?
  张伟:我确实有这个忧虑。事实上,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进程直接取决于两个大的因素:一是广大教师的民主意识与民主行为的高度统一状态,二是学生民主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水平能力与实践行为的发展状况。而这两者都必须与课堂教学为土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耕耘,精心打理,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才能避免空喊口号、搞形式、走过场的“务虚”倾向,才能把民主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
  李镇西:语文教育的民主精神应该也可以体现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乃至细节上。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民主问题,结果只能是夸夸其谈,虚晃一枪,不可能有任何实际效果。其实,语文教学的内容就决定了其民主教学的可能——用句现在非常时髦的话,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天然的“民主张力”。因为第一,语文更多的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无法灌输,只能学生自己养成——所谓“学习的主体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二,无论作文教学还是阅读教学,涉及的都是精神世界,而任何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作文表达和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同样不言而喻。
  张伟: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是最需要提倡和推行民主的。另外,从母语这一特点看,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母语根基,都不是白纸一张,民主参与母语学习的过程具有自己的语言基础,并不是空穴来风;从语文能力的形成看,正如你刚才所说,语文能力的获得必须以自我体验为基础,没有学生自己的亲身参与、感悟、积累和体验,老师给予的和书上记载的都只能是外在的东西,难以融进学生的灵魂,很难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部分,没有民主参与,则难有真正的自我体验;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语文具有多义的特点,简单的或相同的文字往往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深厚的内涵,而对意象和内涵的把握情况往往与读者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有关,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如此,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无法采用“专制的”、“集权的”、高度统一的教学方式,它需要发挥学生个体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民主程度,让每个学生真正走向实质性参与,才能提高语文素养。
  李镇西:不对,我不同意你所说的“语文教学无法用专制的、集权的、高度统一的教学方式”,事实上,我们今天之所以要强调语文教学民主,正是因为已经存在“专制的”、“集权的”、“高度统一”的教学方式。语文的多义性,既有可能导向多元,也可能导向专制——正因为“多义”,教师有可能任意否定学生的那一“义”而把自己的理解的一“义”奉为绝对真理,用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取代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而这在理科教学中就不太可能。比如,在理科教学中,师生都必须服从公认的定律定义;可语文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把“批判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强行规定为《项链》的主题。
  张伟:嗯,你说得有道理。看来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不过,现在真正以自己的观点去否定学生理解的教师并不多,更多的是以教材教参的认识去统一学生的思想。这也是一种教学专制。
  可能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想到,在自己的课堂上,也有民主与专制的区别。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儒家将这种政治传统与家庭社会传统合为一体,使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混为一体,导致专制文化进入社会的各个角落,社区、学校、帮会,甚至人们的私人生活中都被侵袭。所以,有的教师动辄对学生发火,借助教师的权威,在课堂上展示的却是专制的言行。这是目前推行新课程的一大阻力。因此,李镇西老师提出了民主教育的八个特征,并不断践行,努力推动着中国的课堂教学改革。这八个特征是:
  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而不是专制教育中的非人教育;充满爱心的民主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
  民主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尊重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承认他作为个体的差异性。
  民主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
  民主教育是体现平等的教育。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合作学习的态度,就是平等精神在民主教育中的体现。
  民主教育是重视法治的教育。教育中的法治精神还体现于学生班级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
  民主教育是倡导宽容的教育。民主本身就意味着宽容:宽容他人的个性,宽容他人的歧见,宽容他人的错误,宽容他人的与众不同……作为教师,在充满宽容的课堂上,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应该将自己的观点定于一尊,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