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作者:姚 鸿 荣 刚




  第四个阶段,是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到党的十四大。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前面已经涉及到了,这里不再重复了。党的十四大以来,经过十五大、十六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并逐渐完善起来。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显示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感受和体会
  
  记者:亲身经历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伟大进程,您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陈:在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经历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进行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我们所做的工作,只能说是阶段性的,今后的路还很长,还需要继续实践、探索、完善。
  现在进行回顾、反思,我有这样几点感受和体会。
  第一,市场经济是一种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市场可以提供及时、广泛的信息,可以推动竞争,激发经济活力,可以引导资源进行最佳化配置,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管理,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同这种作用相反,计划经济的最大缺陷,就是缺乏竞争,缺乏活力,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低,缺乏市场导向,资源配置不合理。
  第二,市场经济同所有制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绝对的,不同的所有制都可以利用市场,都可以把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方法来发展和壮大各自的所有制。市场经济可以为不同的所有制服务,为公有制服务就是公有制的市场经济。当然,不同的所有制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上互有差异,但这同样不是绝对的,而是完全可以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改革、调整和完善的。
  第三,市场经济是充满活力的经济,它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充满变数,加上人们的认识不一致,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的复杂过程中,有各种理论问题需要研究、探讨和创新,更有大量实践中提出的问题需要探索、解决。改革举措的实施需要避免社会过大的震动,降低改革成本,要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这一切,都是在没有经验、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必须采用渐进的方式。实践证明,这种选择是正确的。
  第四,市场经济有盲目性,有只重视追求个人或本单位利益的片面性,有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失缺作用。我国政府对这些缺陷和负面效应都有全面、清醒的认识,在重视市场积极作用的同时,针对它的缺陷和失缺作用,制定了相应的方针、政策,重要的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等等。这些重大措施,可以纠正和弥补市场的失缺作用,促进市场健康发育。
  第五,市场经济必须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从19时期中叶起,我国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我国人民在奋起反抗中,经过流血牺牲和苦苦探索,选择了社会主义,并让它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已经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手段,完全可以用来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价值观,为国家强盛、社会公平、人民幸福服务。市场经济重视效率,但往往欠缺公平。我国政府认为,应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改革与发展中,全面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重视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精华,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推崇勤劳致富、诚信经营,反对一切损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的不法行为。这些探索和实践,都是对市场经济合理内涵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中国在变,世界在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我们没有理由自满,没有理由停滞不前。这就是我的几点感受。
  记者: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