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雨雪风霜话秋白
作者:陈铁健
米夫、王明宗派的迫害
发生在1930年上半年的李立三冒险行动,预计武汉、南京暴动胜利后,在武汉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蒋介石将迁都北京;冀鲁豫暴动将推翻北京政权;东北和华南暴动,将引发帝国主义与苏联的战争,实现世界革命。李立三认为,苏联和共产国际要准备采取进攻路线,配合中国革命。当这套计划送达莫斯科时,瞿秋白说,李立三简直是疯了。
共产国际对立三路线是反对的,但就思想理论体系来说,两者大体一致,一脉相承。故而,共产国际制止立三路线的七月决议,在中国革命性质、夺取政权道路以及革命形势、党的任务等重大问题上,同李立三之间并无根本分歧。七月决议明确肯定中共中央是在国际路线之下工作的,但在策略上、组织上、工作上犯有部分错误;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高涨已是不争的事实;仍然强调右倾是主要危险。8月,共产国际又作决议,否定远东局代表状告中共中央是“路线”错误的意见,又一次指出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但有个别错误。七月决议和八月决议内容一致,成为处理李立三错误的指导方针。9月下旬,由瞿秋白、周恩来主持召开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完全照此办理。李立三承认错误,停止了冒险行动。可是,两个月过去,共产国际突然来信,说立三错误不是策略上而是政治路线错误,指责按照七月决议纠正立三错误的三中全会犯了调和主义错误。1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表示完全接受国际新指示。
事情没有就此完结。瞿秋白因中山大学纠纷而遭诬陷打击之后,又被重新启用回国主事,说明瞿秋白此时还没有完全失去共产国际的信任,这使米夫、王明一伙更为忌恨。国际新指示,恰好给他们一个彻底扳倒瞿秋白的机会。新指示送达中共中央之前,王明已先从由苏返国的沈泽民、李竹声处获知指示内容。他迅速按照新指示修改正在赶写的《两条路线》小册子,并与秦邦宪联名向中央政治局写信,强调反对“右倾”和“调和主义”,改造各级领导机关,集中攻击三中全会和瞿秋白主持的中央政治局,要求改变中央领导。遭受立三压制的何孟雄等也哄闹改变中央领导层。12月初,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关于立三路线的讨论和“审判”,“被告”名为在场的李立三,矛头所向都是瞿秋白。原先在三中全会上已经认错的李立三,这时竟声称他在理论上是和“秋白主义”相同的,他的错误是在瞿的影响之下的。又说,秋白同志的确用了两面派的手段,把私人小团体的利益放到第一位。张国焘说,三中全会是秋白同志领导的,用了两面派的对待共产国际的态度。蔡和森说,真正的小团体的代表是秋白同志。黄平说,秋白和立三还没有脱离“左”倾托洛茨基的和右倾富农路线的错误,而且继续小团体的斗争。共产国际的某些负责人,也纷纷发言谴责瞿秋白是小团体的首领,破坏共产国际的信仰,等等。罪名之重,骇人听闻。在莫斯科话语霸权的压制下,真实、真诚被排除净尽,剩下的只有颠倒黑白的谎言了。已于11月间到达中国的米夫,以共产国际代表和远东局负责人名义,致信中共中央,斥责“中共领导”即瞿秋白对共产国际表现出不能容忍的不老实的态度。1931年1月30日,共产国际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建议远东局承担对中国共产党活动的实际领导工作,确立了米夫在中共党内的决定性发言权。于是米夫自己安排起草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拟定与会人员名单,让莫斯科归来的中国学生代表与会并有表决权。1月7日,六届四中全会召开,米夫、王明点名攻击瞿秋白和三中全会,宣称必须彻底地改造党。这是由一个国际代表指挥几个极左分子,把瞿秋白逐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把连中央委员也不是的王明塞进政治局的一幕丑剧,从而成为使中国革命蒙受巨大损失的王明路线统治中共的开端。向忠发因与立三错误有关系,成了挂名总书记;周恩来因三中全会有份儿,戴“过”留用,更加谨慎,实权便落在王明及其同伙手中。四年后,瞿秋白就义前夕在《多余的话》中说:“我第二次回国是1930年8月中旬至1931年1月7日,我就离开了中央政治局领导机关。这期间只有半年不到的时间,可是这半年对于我几乎比五十年还长!人的精力已经像完全用尽了似的。”
人们过去以为,四中全会后,共产国际完全抛弃了瞿秋白。张在书中指出,从已解密的俄国有关档案来看,情况并非如此。共产国际为瞿秋白提供新岗位,但被瞿谢绝。1931年1月17日,四中全会后十天,共产国际执委会东方部提议在苏区建立中共中央局。2月10日,上海远东局委员、中共中央顾问组领导人盖利斯写信给苏联红军参谋部第四局局长别尔津说,委任的苏区中央局由九人组成,即项英、任弼时、瞿秋白、王稼祥、蔡和森、毛泽东、朱德、顾作霖和李文林。这个报告,最后得到批准。后来正式组成的中央局,除蔡、李外,还有瞿没有到任。米夫在2月下旬写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专门提到瞿秋白表示拒绝做政治性工作,而更乐意从事翻译或讲课,研究苏维埃运动的经验。瞿秋白显然愿意转向文化教育领域,避免与王明宗派打交道,离开党内残酷斗争的漩涡。瞿秋白长期患病,中共中央有意送他到苏联治疗。5月7日,共产国际批准中共中央的请求,同意瞿到苏治病。5月17日,鉴于驻国际代表黄平回国,共产国际又要求中共中央让瞿秋白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前往莫斯科。当时在上海的米夫和新上台的王明,绝不会给瞿秋白东山再起的机会。于是,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最终由王明而非瞿秋白担任,瞿秋白同时失去赴苏治病的机会。此后三年,瞿秋白仅仅享受中共中央每月所付17元钱生活费(低于上海工人中等收入),主要依赖少许稿费和鲁迅的资助度日。虽有失望和痛苦,瞿秋白并不灰心。他醉心向往的文学园地,现在终于有充分时间和精力来耕耘了。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活动黄金时期。
然而,王明一伙从未放松对瞿秋白的迫害。1933年夏秋之际,瞿秋白应邀在党刊《斗争》上发表的几篇文章,引来秦邦宪(博古)为首的“左”倾临时中央在全党发动对他的批判斗争。说他是“阶级敌人在党内的应声虫”,“继续他过去的腐朽的机会主义”。中共上海书记李竹声对着瞿秋白挥拳咆哮:“像你这样的人,只有一棍子敲出党外去!”批判的结果,是让他到形势日益恶化的中央苏区。而在红军长征前夕,“左”倾临时中央竟恶意地抛下身患重病的瞿秋白,让他听任命运摆布,实际上是听任蒋介石“围剿”大军的摆布。不久,瞿即被蒋军俘获。他在狱中,以非凡的勇气和深刻的思索,写下了引起后世揣测非议的名文《多余的话》;又以非凡的智慧和坚定的意志,击破了国民党的反复劝降,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王明集团借助蒋介石的屠刀,从肉体上消灭了他们不放心的“同志”。瞿秋白以他的遗文,留下了一个生命悲情、心灵真诚的人格形象,并启示后人打开心扉,继续他那心忧众生的沉重的思考。
瞿秋白死了,但未能盖棺定论。在他为之牺牲奋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7年即他死难的30年后,竟被加以“叛徒”的罪名,横遭掘墓鞭尸之辱。直到1980年,他的名誉才得以恢复。
历史的风霜雨雪,竟是如此残酷。然而,历史是不可人为的逆转的。这,又是历史的公正。
题外的话
末了,说几句题外话。张秋实《瞿秋白与共产国际》一书精华,仅举以上数端,已可见其不同凡响。张的书限于篇幅,有些事缺乏细节描述,简括有余,丰满不足;叙事偶有重复,有碍条理清晰。个别事如瞿秋白第一次旅俄中间不曾返国陪同达林南行,或参加西湖会议,多年前已有考证文字纠错,不能说是新发现。对李立三冒险错误的叙述,也有某些不够确切之处,等等。以上虽属小疵,无伤大雅,向读者说清楚还是必要的。我对张秋实书的评述,是否准确无误,也盼望作者、读者批评指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