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亲历记(一)
作者:击 南 宗道一
在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时说:我借此机会说一下,英国想用主权来换治权是行不通的。希望英国不要再在治权问题上纠缠,不要搞成中国单方面发表声明收回香港,而是要中英联合发表声明。在香港问题上,希望撒切尔夫人和她的政府采取明智的态度,不要把路走绝了。中国1997年收回香港的政策不会受任何干扰,不会有任何改变,否则我们就交不了账。希望本月22日开始的中英第四次会谈,英方不要再纠缠主权换治权问题,要扎扎实实地商量香港以后怎么办,过渡时期怎么办。这对彼此最有益处。小平同志请希思把他说的话传给撒切尔夫人。
经过50天的休会之后,中英双方代表于9月22日和23日举行第四轮会谈。这次会谈英方虽然态度表面上有变化,但实质上仍然坚持前三轮会谈的立场,致使谈判没有任何进展。会谈结束前,英方表示,最近很多人由于对会谈进展情况不明,感到忧虑,信心已经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建议发表一项声明:“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再次会谈,并进行了有益和有建设性的讨论,双方再次确认其维持香港稳定和繁荣的共同目标,以及为此目的继续进行讨论的决心。”中方不同意发表这样的说明,说:“英方在会谈中既未拿出‘有益的’主张,也没有提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我们不能欺骗舆论,希望英方在下次会谈中提出建设性建议。这样,下次新闻公报内容就丰富了。”结果,这次会谈后发表的公报同第三轮一样,只说“双方举行了进一步会谈”。
9月27日,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的中国外长吴学谦和我,同出席联大的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进行了一次会谈。杰弗里·豪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描述这次会谈:“我在纽约的简短会面使吴学谦和我都能够出于彼此的立场彬彬有礼地交换意见。我强调了我们真诚的观点,即只有由英国继续管治,才能保持港人的信心。吴学谦则讲了另外一面,即如治权也交还给中国,英国还能在1997年后扮演重要角色。而周南则指责英国回避关键性的问题,因此应对目前的僵局负责。”
第五轮谈判,中方的态度非常强硬。中方代表在发言中说,如果英国不改变态度,我们就要考虑谈判继续下去的必要性了。
这之后,撒切尔夫人在其他一些内阁成员和柯利达等人的说服下,终于开始考虑改变态度。她回忆说:“中国的领导人提醒我们,福克兰群岛事件不能成为处理(香港)这块殖民地的先例。不论是从军事还是从法律的角度看,我都理解这一点。”
(责任编辑 汪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