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能参与三峡建设 我非常自豪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三峡工程的投票结果,我觉得非常理想,非常乐观
1992年3月6日,经过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被拿到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审议。
4月3日15时20分,2633名代表对《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进行表决: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人大代表总数中近三分之一未投赞成票。
记 者:当时全国人大对建设三峡工程投票表决的时候,最终的结果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反对票,作为这个工程的负责人之一,本来责任就很重大,而有了这么多的反对票后,会不会觉得压力更大了?
潘家铮:首先我要纠正一点,当初投票的时候,真正投反对票的是100多票,是很少的比例,其中有比较多的代表投的是弃权票,而三分之二以上投的是赞成票。
我认为,人大代表是实事求是的,是对人民负责的,我们的民主,至少对三峡工程可以敞开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投自己的票。这100多位代表在投票之前经过详细的调查、了解,显然认为三峡工程修建以后利不大,弊很大,想得很深远,所以他们明确地投了反对的票。还有一部分代表是拿不准,他们听到反对的意见,也听到正面的意见,但是不能得到结论,就实事求是地投了弃权票。而多数代表,三分之二以上,全部信任我们的论证结果,投的是赞成票。这样的投票结果就我个人来讲,我觉得是完全正确的,说明我们国家是民主的,在三峡工程这个决策上面是非常民主的。以往人们都喜欢一致通过,觉得绝大多数人都通过,反对票只有三四票,才是正常,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三峡工程有这么一个投票的结果,我自己觉得非常理想,非常乐观了。
实际上,在全国人大审议之前,潘家铮就已经对最后的结果做好了两手准备。
记者:在全国人大代表投票之前,您对投票结果做了什么准备?
潘家铮:第一种准备是,大会多数代表通过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那么我们要开个记者招待会,要准备一些话,要回答一些可能的提问。另一种准备是,这个提案在人大会上被否决了,我们也要开会,也要讲几句话,我连预备讲什么话都想好了。
这样的准备,其实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三峡的投票是真正反映了人大代表意见的,也没有什么不正常的情况,投票的结果非常正常,非常理想,我就是这样想的。
记 者:当时如果不通过的话,您准备在会上要讲什么?
潘家铮:如果不通过的话,我们在记者招待会上就要说明,这次人大代表没有通过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我们尊重人大代表的决定。但是我们还要说明,三峡工程对中国来讲是十分需要的,是利大于弊的,主要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把这个问题论证清楚,没有让代表们信服,所以最后没有通过,我们会继续努力地把这个问题做深做透,继续把真正的情况向全国人民,向人大代表解释清楚,争取在下一次代表大会上能够通过。
记 者:如果没有被通过的话,您会非常失望的,对吗?
潘家铮:那当然是没有话讲的了,不是失望,而是极其失望,非常失望。
记 者:反过来讲,您是渴望三峡工程能够成为一个现实,能够真正修建起来。
潘家铮:对,确实是渴望。
记 者:这种渴望的心理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潘家铮:希望通过三峡工程的修建,真正能够为解决长江中下游遭遇到毁灭性洪水灾害的地区作出一点贡献,真正能够为减少煤炭的污染、尽量提供清洁的能源做一点贡献,希望能够使长江真正发挥黄金水道的效益,这就是我的希望。
我能够参与这个工程,感到非常自豪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97年11月,实现大江截流。
2003年,全面实现二期工程139米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
2006年10月,三峡工程将实现三期156米蓄水目标。
2008年,将比计划的2009年提前一年竣工。
记 者:作为三峡工程的主要建设者,到今天为止,您对三峡工程有什么担忧吗?
潘家铮:我绝对不是三峡工程的主要建设者,我只是参加了一段论证工作和后来的实施工作,但是根据我那么长时间的个人体会,到现在可以讲,三峡工程确实是利大于弊,而且它的弊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三峡工程的修建没有给国家带来灾难,这个工程将为人民造福,而且是为千秋万代的人民造福,我能够参与这个工程,做这个工作,我感到非常自豪,也感到很欣慰。
记 者:对于这样一个为人民造福的工程,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议论呢?
潘家铮:我想首先当然是因为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这个工程规模越大,它引起的影响也一定是越大的,它产生的效益一定是很惊人的,对生态环境、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一定也是比较大的,所以规模就确定了大家比较重视这个问题了。
另外一个情况,大家都知道,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很多同志就积极地主张要开发三峡,要把长江的洪水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而很多同志认为这样做是不妥当的。20世纪50年代已经引起了剧烈的争论。这种争论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完全可以摆在桌面上争论,但是最后跟政治结合在一起了,自庐山会议以后,就把反对建三峡工程的同志当成对立面了。我觉得这个后果是非常不好的。
历史的过程、个人的恩怨,恐怕是一个抹不掉的、回避不了的问题,但是我总希望,过去在这方面受到委屈的同志应该心态平和一些,在现在这个形势之下,平心静气再评论一下三峡工程,看它是不是应该建,怎么能够建得更好一些。现在已经不是三峡工程建不建的问题了,三峡工程很快就要竣工了,原来三峡的上游干流、支流,大量的水库都在修建,有很多工程都是仅次于三峡的。怎么发挥一个水库群的效益,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稳妥地解决长江下游的各种问题,怎么能够比较妥当地彻底地解决洪水问题,怎么能够解决洞庭湖的问题,怎么能够解决其他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这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重点任务,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不要再纠缠到历史恩怨当中去,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想法。
记 者:您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一直在中国建坝,到现在,中国已经在建全世界最大的坝——三峡工程,您自己还有什么样的理想或者梦想?
潘家铮:中国的水利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大概总的接近7亿千瓦,可以开发的也有四五亿千瓦,现在开发的数量实际上是很有限的,恐怕实际上只做到百分之十几,所以我们还是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是老天爷给中国人民的一个宝库、宝藏,我们应该发挥、开发这个宝藏,为中国人民造福,当然这许多工作在我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要说我的愿望,我希望在今后,良好的趋势能够持续下去,清洁的可再生资源能够占到越来越大的比例,使我们国家的环境能够越来越好。但这么讲也不是要把我们的水能资源百分之一百都开发出来,这个也是不可能的,也不必要,那么多的水电站里面,也有一些效益并不高,代价很大,也要淹没很多土地,要迁移很多移民,对生态环境有比较大的破坏作用,像这样子的水电或者水利工程,我们干嘛要去做呢?我们可以不做。我相信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论证,大家都掌握了科学发展观,对哪些工程应该修建,应该加快修建,哪些工程可以晚办甚至不办,会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能够做到那一步就很好了。
(本文素材由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栏目提供 刘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