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探索历史性、政论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道路
作者:李忠杰
《杨尚昆》一片的成功,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作为中央党史工作部门,不仅需要、而且应该充分利用电视专题片这种形式,真实、形象地展示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为了拍出更多更好为广大人民群众可看、愿看、爱看、耐看的作品,必须不断进行探索,努力走出一条将历史性、政论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的电视专题片创作道路。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创作领域迅速兴起了电视政论片、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电视理论片、电视文献片等多种电视艺术表现形式。这些电视片到底如何界定、分类,它们各自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似乎还需要研究。我在这里姑且都称之为“电视专题片”。《杨尚昆》一片,我们明确界定为电视文献纪录片,但为了讨论方便,在这里也归为电视专题片。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现在,电视政论片、电视纪录片、电视理论片、电视文献片这些不同形式的电视专题片,已经成为宣传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展现重大历史事件和经验,反映重要人物事迹和命运的重要载体。我自己从1989年第一次摄制四集电视内参片《苏东剧变启示录》以来,结合工作或在工作之余,撰写过多部几十集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组织或指导摄制了多部电视专题片。在从事这些电视片创作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提高这类电视专题片质量水准的一个最大课题,就是如何将历史性、政论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使摄制的作品能够让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可看、愿看、爱看、耐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电视政论片、电视纪录片、电视理论片、电视文献片这些新的电视表现形式,虽然分类还未必科学,内涵和特点都有一定差别,但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政论性。尤其是理论专题片,政论性更强。摄制这类电视专题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输和普及某些重要的理论、观念、知识和精神。但是,理论、理念、精神等等,都是抽象的东西,而电视却是形象的东西。抽象必须转化为形象,才能上得了电视。我们不能把电视专题片当做教科书,更不能指望仅仅用几句空洞、干瘪的说教,就可以完成任务。电视机前的观众,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们看什么、不看什么,完全是由自己的兴趣决定的,没有任何外力可以强制它们。观众愿不愿看?看得下去看不下去?看的感觉怎么样?看后能不能引起共鸣?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决定着片子的成功与否。电视专题片无疑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政治观点是否正确,当然是片子好不好的根本。但是,在这个前提下,还必须让观众看得下去。如果思想内容很好、政治水平很高,但观众不愿看,那么一切都是白搭。观众爱看的问题,从表现形式上来说,主要是艺术性问题。就电视专题片而言,主要是通过适当的表现形式实现从理论抽象到艺术形象的转化。所以,任何一部具有政论性的电视专题片,要取得成功,最大的难点,都是如何切实解决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化,把深刻的思想、理论、观念、精神等等,通过具体、可视、亲切、感人的形象表现出来,实现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生动的表现形式的完美结合,也就是政论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它们结合得越好、越紧密,片子就越成功。反之,就必然失败。
《杨尚昆》这部片子是电视文献纪录片,主要是写历史的。反映历史题材的历史片、文献片等等,不是纯粹的理论专题片,因而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与纯粹的理论专题片不同,它有很多历史故事,可以挖掘更多人所不知的趣闻轶事,一般而言,更具有形象性,因而也更易吸引观众。但是,这类电视片,也都有丰富的政治内涵、鲜明的政治导向,需要表达出一定的政治理念来,因而也必然具有不同程度的政论性。所以,这类片子,根本上也有一个政论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问题,同时还要与历史性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它是历史性、政论性与艺术性三者的结合。《杨尚昆》这部片子,在摄制中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就是历史性、政论性与艺术性三者的结合。
历史性、政论性与艺术性结合得好不好的检验标准是什么?此前,我提出了“四看”的要求,即“可看、愿看、爱看、耐看”。这“四看”,是一个渐次递进的序列。“可看”就是一部电视专题片,要有起码的艺术水准,可以拿出来让观众看一看,观众也觉得可以看一看;“愿看”就是当观众打开电视频道,看到这部片子时,愿意继续往下看下去。如果愿看,就表明片子有一定的吸引力;“爱看”就是观众看了之后,比较喜欢,感觉很好,有看头,有共鸣,爱看了,很想继续看下去。到这一步,就说明片子有较高的质量水准了;“耐看”就是看过之后,还意犹未尽,慢慢咀嚼品尝,越咀嚼越有味道,如果再看第二遍、第三遍也不觉得烦。在再看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片中更多的意蕴,可以悟出更多的道理来。这就是耐看了。达到耐看的程度,就表明片子有了很强的思想深度和很高的艺术水准,应该算是一部优秀的片子了。
为了使电视文献纪录片《杨尚昆》达到这样的水准,在这部片子摄制工作一开始,我就明确要求摄制组高度重视和努力探索历史性、政论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问题,努力创造各种新颖、恰当的表现形式,通过尽可能好的艺术性来表达尽可能深刻的思想内涵,努力把深刻的思想性、理论性蕴含在巧妙、自然的艺术性之中,向观众展示一个真实可信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使最后拍出来的片子能够做到“可看、愿看、爱看、耐看”。在2006年5月19日摄制组第一次会议研究拍摄方案时,我要求,《杨尚昆》这部电视片,一定要把电视表现艺术与历史事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政治性、准确性、故事性、艺术性、可看性。要努力使拍出来的片子有气势,有故事,有人情,有美感。
当然,要使政论性的电视专题片达到这样的程度,事实上是很不容易的。其中一个客观的困难,是理论工作、学术研究与电视艺术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分家或分离的。两个领域的专家单独制作这样的电视专题片,都会遇到力所不及的问题。这些年来比较通行的办法,是两方面的人才进行合作,双方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做到优势互补,使对理论或历史的把握与对电视艺术的把握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
电视文献纪录片《杨尚昆》的摄制,采取的就是历史工作者与电视工作者的结合。而且在合作的方式上,采取的是全程合作。即不是简单地由专家写本子,然后由编导自己去拍摄和制作,而是从构思、撰稿、采访,到编辑、后期制作都是双方共同参与。基本过程是:片子启动,先由双方人员共同商定片子的框架、结构,梳理片子的内在逻辑。然后由专家起草脚本,尤其要求作者注意寻找杨尚昆一生经历中的闪光点,在脚本中把这些闪光点反映出来。本子框架出来后,开始外出采访和录制外景。专家负责联系和落实采访人物、研究采访提纲和要点。采访时撰稿人员和编导都在场。每天采访后及时分析采访收获,随时调整、梳理脚本内容。进入后期制作后,撰稿人员与编导一起审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