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探索历史性、政论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道路
作者:李忠杰
期声的使用已经较为普遍,尤其像《邓小平》一片,效果很好。但《杨尚昆》一片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同期声,而且在于这些同期声及画面都是杨尚昆自己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和故事,这是以往已故领导人的纪念性电视片很难做到的,而《杨尚昆》一片做到了。因为在研究和摄制该片的过程中,由于家属等方面的帮助,我们得到了杨尚昆晚年为撰写回忆录而留下的一些宝贵的录音录像资料。这些资料用在电视片中,便成为一个重要的创新,大大提高了这部片子的真实性、艺术性和对于观众的吸引力。
三是在每一集中,都力求有一些特别的故事和亮点,能够给人以心灵上的冲击和共鸣。在最初研究该片的创作时,我就强调,电视专题片的一个诀窍,就是要有故事性。故事是抓住观众的最好方式。但故事又不是平板的,而必须是闪亮的。因此,每位撰稿者在梳理内容时,都首先要注意寻找和发现突出的故事和亮点,争取每集都要有几个特别出彩、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事情。摄制组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注意这个问题,并作了很大的努力。每次采访,都争取捕捉到好的故事。在取舍内容时,紧紧抓住突出的亮点。所以,最后的片子,每集都有一些特别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四是在解说词的写作上,力求朴实、自然,但又有一定的韵味,具有相当的美感。《杨尚昆》的解说词鲜明地服务于主题,是总体艺术构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是单纯“看图识字”式地解释画面,而是引申画面的内涵,补充并丰富形象的立体感和思想深度,使画面更加充实,意味深长。经过不断的修改、加工、润色,最后的文字比较流畅、平实,在质朴中透出真诚,又蕴含着若干画龙点睛之笔。有些情景情节的解说词,给人以颇为深沉的美的想像和冲击。比如对中南海灯光的描述和联想,富有诗意和韵味,既表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国为民殚精竭力、鞠躬尽瘁的精神,又恰当地把中南海的灯光与长安街的灯光联系起来,表达了党与人民融为一体的思想意蕴。
五是在镜头、画面、色彩、音乐、配音的运用上,都力求有较高的艺术水准。电视片是一种综合艺术,但首先是视觉和听觉的“会餐”。片子美不美,是直接通过镜头、画面、色彩、音乐、配音的运用表现出来的。负责这些工作的同志都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他们把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运用于《杨尚昆》这部片子中,大胆创新,提高水准,努力使每一个方面都有较强的艺术性。摄像画面的构思,很匀称,角度有不少独特之处。为了拍一个好画面,摄像师曾经爬到屋顶上选取一个好角度,其敬业精神可见一斑。一些空镜头的运用,能够给人以诗意的想像。全片的音乐,紧扣主题,非常恰当地表现了内容的意境,既与叙事情景相吻合,也与主人公心境相一致。旋律比较高雅、优美,能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与这些相联系,解说词的配音质量亦属上乘。
第四,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既揭示历史真实,又体现时代精神。
历史纪录片或文献纪录片,都是以历史为题材的。反映历史,自然要向后看;但向后看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向前看。即要通过对历史的重现和反思,表达今人的理想和信念,体现和弘扬富有现实主义的时代精神。我们不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的,也不是所有的历史过程、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都可以表现或值得表现。鉴往知来,古为今用。人们了解历史、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实,创造未来。为此,就要找准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这是历史题材的电视文献纪录片引起当代观众共鸣、产生积极社会影响的关键环节。只有紧扣时代脉搏,找准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给当代观众以有益的启示,并且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才能赢得观众,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认识、教育和审美的功能。
《杨尚昆》这部电视片同样如此。我们希望通过该片的摄制,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和传输一些充满活力的时代精神,能够让人们在回味历史的同时更好地感悟现实,体察未来。在筹拍和摄制《杨尚昆》的过程中,大家多次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今的人们怎样认识杨尚昆?怎样理解杨尚昆?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大家一致认为,要紧紧抓住和表现杨尚昆那些鲜活的特别具有现实启示意义的精神风貌。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艺术的手法,反映和展示杨尚昆对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和人民忠诚;实事求是,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为推进改革竭诚努力;勤奋踏实,努力工作,甘愿奉献,坚持为党中央做好服务工作;为人随和,公道正派,平易近人,关心同志,热爱人民等等一些重要的特点和品质。要通过对杨尚昆一生的生动刻画,表现出老一辈革命家始终站在党和人民事业的最前列,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光辉形象,进而给今天的人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教育。所以,《杨尚昆》一片在整体的主题思想和每集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上,都十分注意它们的现实性,力求反映和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在当今时代所具有和需要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对故事、历史的切入点,都作了精心的推敲。对各种事件、细节,也都作了多次的筛选。因而,片子的现实感比较强。
第五,注重反映人的真实感情和经历。塑造有血有肉的真人。
凡历史纪录片和文献纪录片,大都要涉及到对人的描写和刻画。写人,就要描写活生生的人,就要写人和人的关系,就要写人的特定的悲欢离合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的感情。只有把真实具体的人性和人情表现出来,把这些人性和人情中的美的内涵和精神挖掘、表现出来,才能创造出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这就是人性美。文艺作品要有情,要表现人性美。领袖人物身上有着伟大和崇高,也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要求。拍摄历史人物的电视片,必须细心地发现、搜集、体验、理解这种人间最美好的情感,认识这种人性美,并且在创作中,努力把这种美充分地表现出来,全方位地描绘历史人物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从而使人获得美的感悟和升华。
电视片《杨尚昆》注意了刻画“人性美”。经过摄制组的精心构思和编排,《杨尚昆》一片在三个层面,即亲情、乡情、友情上,展示了“人性美”的光辉。在亲情方面,片子以兄弟情和夫妻情为主线,表现了杨尚昆对四哥杨闇公的真挚怀念,与妻子李伯钊相濡以沫的情怀。在乡情方面,则让整个故事从乡情切入,最终又回归乡情结束,表现了杨尚昆对巴蜀家乡的无尽绵长的牵挂。在友情方面,各个故事单元都有其穿插在中间,使观众始终被那些朴实无华的战友情、邻里情、师生情所打动。《杨尚昆》一片对“人性美”的表现基本上是成功的。如关于中南海围墙上要不要拉电网的问题,关于信访部门建立的过程,关于杨尚昆给街坊送大衣的事情,等等,都表现出一位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挚爱感情。而他专门从延安取回一捧黄土,放在爱妻骨灰旁,则表达了一位老人对爱情的忠贞和坚定,对相濡以沫的亲人的情怀和眷恋。诸如此类,都让人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形象,感受到人间真情的美好和伟大。
总之,电视文献纪录片《杨尚昆》在探索历史性、政论性与艺术性结合的道路上,作了一次认真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当然,这种经验还是非常初步的。回首反思,这部电视片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自满和骄傲。作为中央党史研究室来说,今后在人物研究和纪念上,还要创作更多的作品。所以,就《杨尚昆》一片写下这篇文字,目的是为了将这些初步的经验记录下来,以便今后有新的提高。希望我们党史工作者,继续探索历史性、政论性与艺术性结合的道路,拍出更多更好的电视专题片,充分发挥党史工作资政育人的作用。
责任编辑 刘荣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