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蒋锡夔:寂寞长跑

作者:佚名




  
  记者:基础科学到底重要不重要?
  蒋锡夔:问出这个问题的人一定不懂科学,真正懂得基础工作的重要性的话,不会问这个问题。
  记者:现在很多人都说基础科学很重要,可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个基础科学奖连续四年都空缺着。
  蒋锡夔:对,就是这样。我们以前开会往往都讲一个观点,就是说生产是第一位,而研究和科学是为它服务的。这样你永远要拿有没有用来衡量科学。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说我们没有把这个科学当作一个主要的目的。追求真理是科学最重要的目标,没有谁是最主要的问题。人为什么和小狗、小猫不一样?小狗、小猫、小黑猩猩,它们没有追求真理的好奇心。但对于人来讲不一样,人生出来就有好奇心。追求真理,它本身就是目的。
  记者:对一个科学家来说,这是最能驱使他不断地往前走、克服各种困难的动力。
  蒋锡夔:对。所以现在有些年轻人念博士,就是为了将来可以找一个好工作。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是真正天生好奇心非常强,他就是要追求真理。
  
  记者:您觉得这样的人在您的学生里比例有多少呢?
  蒋锡夔:在现在思想的指导下很少很少了。这个要怪就怪我刚刚讲的,没有明确科学本身就是目的这个道理。做基础研究不能讲有没有用,而是要弄清楚为什么马尾巴是这样的,羊尾巴是那样的。但是这些好奇心最后引导出来的东西,就变成了最有用的东西。现在到医院里,很多人都要去做核磁共振。核磁共振刚开始的时候一点应用性都没有,就是一个基础理论研究。很多东西,比如X光,都是经过基础研究后才变成最有用的东西,这种例子不计其数。
  
  “我一生品性宽厚,能先看到别人的优点,这数十年的人际关系也大大支持了我的科研工作。”这是蒋院士在总结半个世纪的科研工作时得出的又一条经验。
  20多年间,参加过蒋院士课题组研究工作的共有54人,其中研究员、教授9人,副研究员、副教授8人,这个课题共培养出硕士16名、博士15名、博士后6名。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秘书长、科技部原副部长程津培院士说,蒋锡夔院士领导的课题组之所以能坚持在科技的最前沿上探索,几十年持之以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团队很团结。
  每年,从世界各地,蒋先生的弟子们都会寄来贺卡,挂满一面墙。一位学生深情地写道:先生所授治学之道,一生受用;先生所立做人品行,一生铭记。
  
  蒋锡夔:学生对我感情都很好。其中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就是我从来不在其他人面前批评哪一个学生。我一直说,我要批评谁就在开小组会的时候当面批评,或者在个别谈话的时候指出来。我不在背后说这个学生不好。这都是基于我的道德标准,所以我敢说我的学生没有一个是反对我的,到今天为止他们都是一有机会就来看我。
  
  在采访过程中,蒋老一直让我们觉得,这是一位极富人文色彩的科学家。无论是他的研究事业还是做人的原则,都与生命最本真的状态有关,这也使得他漫长的82年人生历程显得简单而饱满:我有一个梦想,我用自己的一生去坚持和实现了它。
  
   (本文素材由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提供,CCTV-10每周日22:10首播、次周日14:30重播)
  
  (责任编辑陈小丽)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