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亲历新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年

作者:陈小丽




  记者:可是许多消费者现在感到“买得起车,养不起车”了。
  陈祖涛:目前中国轿车价格开始趋于合理,但消费者购车仍要负担车辆购置税等一些数额很大的相关费用;在使用汽车的过程中,依然要缴纳各种名目的费用,这就直接影响到一些潜在的汽车消费者的购买欲,也间接影响轿车工业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就应通过政策杠杆来调节汽车消费,如燃油费改税政策,鼓励小排量汽车生产和销售的政策,鼓励支持对电动车和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推动新型节能汽车发展的政策等。
  记者:听您这么说,不少人就要问: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都交通拥堵,再继续鼓励汽车消费的话,以后路上还怎么开?
  
  陈祖涛:大中城市的交通拥堵现象并不是汽车保有量增多带来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城市规划、道路建设、科学管理和社会道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我国公路里程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汽车保有量少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车辆密度,即每公里道路上的车辆数也远远低于这些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还堵车,原因在哪里?北京的情况很典型,这些年北京的道路建设不算少,现在已经建到六环了,但堵车却日益严重。
   这里首先有一个规划的科学性问题。北京的环线建设像摊大饼,二环、三环、四环、五环,由于拥堵,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停车场。道路之间缺乏立体交叉,一遇到红绿灯就堵。北京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要加快建设立体交叉网,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立体交通,建设地铁、轻轨、高架路等。高楼大厦、商场这些交通枢纽通过地铁、轻轨连接起来,使乘坐飞机、火车的人流迅速由地铁、轻轨等运送到各地,这样道路的拥堵程度就会降低。
  其次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认真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世界上很多大城市交通管理有经验,东京1300多万人,汽车保有量600多万辆,人口密度比北京等城市大得多,但是它有很好的管理办法,值得我们借鉴。关键是交通要科学管理,不是人为管理。
  第三要彻底改变城市建设规划观念。大城市重要的是做好规划。现在北京城里,国务院几十个部门,中共中央几十个部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还有各部委、军队机关、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小机关等行政事业部门,还有成千上万的“驻京办事处”,这些机关每天有多少人乘车上下班,全国各地每天有多少人乘车来这些部门办事,再加上大型娱乐设施、大型商店很多都在三环里面,这样北京每天百分之七八十的汽车都往三环里钻,不堵才怪。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根本不适应汽车社会的到来,所以要大力建设卫星城。如果北京城里的这些机关搬一部分出去,就要少好多车。
  记者:从您的谈话中,可以感觉出您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陈祖涛: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从1953年开始到1994年,用了40年的时间,年产量才达到100万辆;1995年至今,才10余年时间,年产量就已达到近10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的前途是很光明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汽车将大量进入家庭,中国的汽车时代正在来临。100多年前,汽车发明在欧洲,以后不断发展,开花在美国,结果在日本,我相信,更大的发展将在我们中华大地实现。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一起迎接汽车社会的到来。
  (责任编辑李树泉)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