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我们都是汶川人

作者:罗秀松



150小时的生还者虞锦华时,发现了依然活着的马元江。由于他们这批首先到达的志愿者们都是赤手空拳的,到了映秀镇时只找到一些钢钎和十字镐之类的简陋工具,所以在这危机四伏的废墟中救援只能一点一点地敲打,效率很低,5米长的通道竟打了两天。
  尹春龙个头小,在废墟内狭小的通道中相对要灵活一些,所以基本上都是他待在废墟里。余震的威胁,恶臭的气味,都没有让他退缩。至于张勇他们这几个大汉,除徐兴明、宫自华一道为尹春龙打下手外,其余只能帮助清除砖块水泥块或帮着递工具。他们互相鼓励,决不放弃,等待救援!
  终于盼来了上海消防总队的救援队。在尹春龙他们的配合下。上海消防总队应急救援队动用了风镐、液压钳等先进设备,一点一点地深入,一厘米一厘米地推进,经过上百人次的轮换作业,终于打穿十多块混凝土墙,凿开一条近10米长的水泥钢筋通道。
  19日晚上8点,营救人员又艰难地打通了一个小洞,通过饮用管把矿泉水输送给一墙之隔的马元江。
  9点左右,营救人员终于看见并触摸到了马元江。
  20日凌晨1时许,马元江被抬出来了!这时对他的救援已经持续30多个小时!
  据专家说:人不吃不喝的生存极限是7天,马元江被压在废墟下长达179个小时,几乎是7天半,创造这个奇迹的除了营救人员的不懈努力,还有马元江本人坚强的生存意志。12日大地震时,马元江所在的电厂8层办公大楼仅剩下了2层。马元江和许多没有来得及跑出去的同事被埋在里面。很多人当场死去。还有的受伤者也没有坚持到救援队的到来。幸运的是马元江虽然被深深地埋在废墟里,被一块楼板压住了头和手,但身体没有受到严重的损伤。在经过了开始的慌乱和恐惧之后,马元江恢复了镇静。开始几天,他将能活动的地方做了清理,为保存体力,还好好地睡了几天。当营救人员到来的时候他就一直保持着清醒。并定时地和营救人员通话交流。
  据了解,马元江在下面的时候,一滴水也没有喝,怎么能坚持下来呢?他说他和一起被掩埋的虞锦华相互交流相互鼓励,这才共同创造了这个生命的奇迹。
  
  五、好记者 新闻报道振人心
  
  我14日上午收到《古今故事报》编辑云妮发来的问候我是否平安的短信和约稿:15日收到原《中国故事》编辑部主任鞠群从美国打来的电话,询问我本人的情况和我们四川的灾情:16日我又收到《传奇故事》主编助理赵小勇、《章回小说》编辑李咏红打来的慰问电话和约稿。早已按捺不住的我便于16日中午出发,搭乘我县第二批预备役志愿抢险救援队的专车赶往都江堰市,开始我的灾区采访。
  当我到达都江堰市才得知,从16日起非抗震救援车不允许进入灾区,非政府或军队批准的抢险救援队和志愿者也不允许进入灾区。我虽然搭乘的车是运送志愿者的专车,但志愿队的名单上没有我的名字,所以我就是进入了灾区也会因为没有徽章(无论是抢险、志愿、医疗、防疫、新闻报道者都分别发了徽章佩戴在胸前)而被强令离开灾区,也可能根本进入不了灾区,灾区警察还可能拘审你。
  于是我马上与我在都江堰市作协的几个文友联系,结果都江堰市作协王副主席闻讯帮了我一个太忙,他不仅帮我办了灾区采访证并领了徽章,同时还落实我和他们市电视台的采访队同行同吃住,这样我才得以名正言顺地在灾区采访。
  我到达都江堰市时已是17日的上午10点钟了,都江堰市的抢险救援正进入关键时刻。现在距离12日14点28分的大地震已经过了国际上公认的“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后近50小时了,这冰冷的数字似乎在生与死的之间划上了一道分界线,但在灾区抢险救援的解放军战士和救援队员的每一颗热切善良的心却并未冷却,仍坚持“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将以百倍的努力进行抢救”。我虽刚到灾区。知道希望渺茫,但仍和大家齐心祈祷,希望奇迹多些,再多些!因为这时,仍有在废墟中发现生存者的好消息从都江堰市五金公司家属区救灾现场传来。
  我在奔往现场的采访车上得知,车上的这些记者们已经奔波于灾区各采访点几天几夜没有完整地睡过觉了,我发现他们这个小组的3人都是眼里充满了血丝,一副疲惫甚至憔悴的模样,我问他们台里怎么没人换班?他们说连台长都在加班,能上前线的都上去了,哪里有人来换?再说台里的老同志都坚持得住,我们这些年轻人还扛不住吗?我想到这几天在电视里看到的救灾现场电视台记者的各种充满真情和激励的报道,还有省市各报振奋人心的文字报道与图片,再看看面前的几个年轻记者,回味着他们刚才朴实的话语,想到自从大地震以后几天的现场报道和宣传不仅使全国人民对地震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还使全国人民和灾区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动,使全国人民的凝集力得到空前的提升,使我国的形象在全世界得到赞扬。,因此我由衷地赞叹:灾区采访的记者,好样的!报道灾区灾情的中国记者。好样的!我向你们致敬!
  
  六、抢险队 百倍信心创奇迹
  
  当我们赶到都江堰市灌口镇蒲阳路8号的市五金公司家属区时。抢救已经进行了112小时了。在一幢六层高的大楼底部,正传来阵阵“一、二、三、说声起!一、二、三、说声起!”的激扬的吼声。只见这座几乎马上就要坍塌的大楼上,扭曲的窗户,悬吊着的铁架,在宣告着这里刚刚经历过一场浩劫的同时,也阻挡了人们的视线,让人无法看清抢救的具体行动,更无法看见生存者在废墟里的细节。
  为尽快地了解情况,我几经曲折找到首先发现生存者的紫东社区干部巫练秋,请她讲述事情的经过。原来此时牵动着大家的心的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叫张小平,今年48岁。
  张小平所在的紫东社区正在组织干部学习。当时在外面办事的社区干部巫练秋在大地震发生后第一个跑向五金公司家属区,她见家属区大楼已经垮塌,便大声地朝楼房废墟喊:“楼里还有人没有?”几次反复喊叫后,里面终于传来微弱的声音:“我还在,快来救我……”看见这么大堆废墟,巫练秋知道凭自己一人是不行的,于是她马上叫来更多的人,在她的组织下,到13日下午已经有7支队。伍赶到现场参与营救。但是,面对数千吨的废墟,徒手空拳的人们明白。必须找专业救援队才行。
  15日上午,重庆市消防总队第5分队,也是抢救张小平的第8支队伍来到了现场。当我们赶到现场时,重庆市消防总队第5分队的全体指战员已经抢救了近30个小时。
  我见已经休息了5小时又精神抖擞的巫练秋稍有空闲,便向她了解有关张小平的详细情况。由于她在现场指挥抢救的时候,为了鼓励张小平坚持下去、要相信人们一定能使他活着出来,便和他不断地进行交谈,所以对张小平在地震发生时的经过了解得比较清楚。加上她原来又认识张小平,所以讲得很详细。
  5月12日14点28分。张小平和女友罗清风正在午睡时,突然被强烈的地震惊醒,二人

[1] [2]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