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死亡聚会

作者:师承燕




  既然你们都做了对不起我的事,就别怪我姓郭的不讲交情。否则你们就不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了。从明天开始,我要让你们一个个倾家荡产,都变成穷光蛋,我明天……”
  刚说到这儿,许雯伸手去撩耷拉下来的一络头发,垂下手时,可能是紧张吧,竟碰翻了摆在郭先生面前的酒杯,酒顿时溅了郭先生一身。
  郭先生一惊,恼怒地瞪了许雯一眼,站起身来去卧室换衣服。许雯则紧随其后上了楼。
  其余的人一时间不知该如何是好,只是怔怔地盯着那瓶蝎毒。张济先是自言自语地嘟哝着:“君子避嫌疑呀。”接着站起身来,冲着大家说,“要是出事,谁也别想说得清楚了。”说罢,第一个走出了餐厅。其他的人也好像是被蝎子蛰醒了一般,像是逃避瘟疫似地纷纷跑出了餐厅。
  大约半小时以后,各位又被许雯召回到了餐厅,而郭先生已经落座了。
  “好吧,今天就喝一回告别酒吧,明天就各奔东西去好了。”郭先生说着,旁若无人地举起杯子。
  王小山手快,不假思索地端起了杯子,举到嘴边。
  程敏一看,急忙一手打飞了他的杯子,“你找死呀。”
  王小山愣在那里,居然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
  郭先生阴兮兮地笑了起来,“你挺有胆量呀,我都没喝呢,你就敢喝,不怕我下毒哟。真是没看出来。”
  王小山似乎这才明白,脸上立刻现出痛苦的神情,捂着肚子号叫起来。
  郭先生轻蔑地笑了起来,“别装蒜了。酒里根本没有毒。”
  接着,郭先生抓过那只小瓶子,往自己的杯子里滴了几滴黄褐色的液体,满脸戏弄的神色,慢慢说道:“这也是假的,我是骗着你们玩呢,无非是想敲打敲打你们的神经而已。”说着,他得意地把杯中酒一饮而尽,“你们呀,都是网兜提豆腐……”
  可是没等把话说完,他便双眼一闭,粗壮的身子像一座铁塔似地直挺挺地往后挺了过去,接着,浑身抽搐了几下,便一动不动了。
  郭先生真的死了。
  
  四
  
  南山别墅凶杀案发生后的第三天,警方便将凶犯缉捕归案了。尽管用时不长,但缉查过程中的曲曲折折,还是引起了警校领导的极大兴趣,这宗案件无疑是警校学员最理想的教材。
  经商讨,最后决定由这宗案件侦破小组的负责人、女警官文静组织警校学员搞一次模拟侦破实习课。
  为了保证模拟的逼真性,文静先是将现场的勘查报告、尸检报告,以及向在场所有人采录的调查笔录等提前一周提供给每一位学员,要求仔细阅读,不放过任何细节。然后亲率实习学员来到案发的实地南山别墅上实习课。
  课堂就安排在书房里,所有的一切都原封不动,只是多了一块黑板。文静先用三十分钟的时间让学员熟悉别墅内外的布局、环境,随后聚齐在书房里,开始模拟侦破。
  “各位学员。我们必须作一个模拟课所需要的假定前提,这就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一切,仅限于我发给你们的材料范围之内。因此,从现在开始,任何假设和推断必须遵循这个前提。”文静怕没有讲清楚,又进一步把话题转入具体对象上来,“比如,我们是接到报案以后才赶到现场的,那么不可能立刻断定死者是死于谋杀,对不对?好,首先我们要看看会有哪几种死亡的可能?”
  “从掌握的材料上看,有自杀的可能。”马上有学员作出反应。
  “根据是什么?”
  “假设死者所述是真实的,比如在厦门的生意垮了,又欠下一屁股的债,本想在重庆集拢一笔资金渡过难关,没想到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甚至谁都想掏空他,因此死者布好了一个局,以求与在场的人同归于尽。”
  “我看不是这样。”另一学员想急于反驳。
  “请等一下,”文静插话进来,“我们先列出各种可能,之后再排除不真实的。因为这样可以培养我们思索问题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那我就提出另一种可能。”
  “请讲。”
  “我认为有自误的可能。”
  “根据是什么?”
  “死者精心设计、导演了一出悲喜剧,其目的不是自杀,而是想要发出一个警告,只是在戏的最后,由于某个尚不得知的失误而饮蝎毒而亡。”
  学员们相互之间激烈地争论起来,文静做了一个让大家安静下来的手势。
  “再看看还有没有另外的可能?”
  “他杀。”学员当中有人喊出声来。
  文静把这三种可能都列在黑板上,转过身来说:“现在开始考察这三种可能的真实性。但请注意,不允许用肯定的方式,只能用否定的方式。”
  “自杀的可能不成立。”马上有学员开讲了,“有以下几条依据。第一,自杀的后果是彻底毁灭自身的一切。假如死者真要自杀,应该是像他所说的要当时在场的人倾家荡产之后,而不是之前。也就是说,死者不可能让坑他骗他的人诡计得逞而自己却一死了之。这样做,不符合死者的身份和心理特征。第二,自杀的方式不合情理。假如他拿出来的蝎毒是用于自杀的,那么用毒蝎引导出所谓后发制人的警告就不合情理了。第三,假如是自杀,死者想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肯定不会去设想自己死后,在场的其他人会步他的后尘,相继自杀。所以,自杀的可能我认为可以排除。”
  “那就更加证实了自误的可能性了。”提出自误可能的学员接了上来,“我认为,死者仅仅是把蝎毒摆出来充当恐吓的道具,他自己没有,甚至也不想让别的人真的去饮蝎毒。那么,死者在端起蝎毒瓶嘲弄王小山时,他并不认为那真的就是蝎毒,而依然把它当作是假的、骗人的、刺激别人神经的道具。最后他死了,应该是自误。这一瓶是假的,但可能有一瓶是真的。那么自误的原因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自误,由于疏忽,把假的和真的拿错了;另一种是他误,从已有的材料上来看,死者曾告诉过许雯这次聚会的大致安排和用意,所以,有可能是许雯拿错了瓶子。”
  文静用粉笔把自杀的可能划掉。
  “现在看来,死因只剩下两种可能了。怎么样才能只取其一呢?”
  “不可能是自误,关系到身家性命的大事,岂可儿戏待之?”
  “就是呀,许雯也不会拿错的,假如真是有真假两个瓶子,肯定会事先慎重地做好标记的。”
  “死者精于谋划,这样的低级错误不可能犯的。”
  文静制止住这种七嘴八舌的讨论。
  “各位学员,作为一名警官,要推翻某种假设,绝不能仅仅依据情理上的推测,而要有真实的凭据、实实在在的人证和物证,这可是来不得半点儿疏忽的。请各位打开现场勘查报告,看一看有没有推翻自误可能的凭据?”
  学员们重新打开材料,仔细地阅读着。
  “刚才有的学员已经提到过,”文静耐心地引导着,“假如是自误,肯定是把真的当成是假的,而死者中毒而亡,证明喝下去的的确是蝎毒,那么,假的瓶子呢?”
  “对呀,现场并没有发现假的瓶子呀?”有的学员明白了。
  “假的瓶子既然没有,自误就无从谈起。而自杀又可以否定,那么只剩下一种可能了。”
  “他杀。”
  “当时我们分析时,也考虑过自误的可能。但自误的根本点是自身行为而非他人的行为。自误者拿错了瓶子而身亡,他也就没有可能再去拿走假的瓶子了。而现场又没有发现死者拿不走的假瓶子,显然自误的可能就不成立了。换句话说,假瓶子是被死者以外的人拿走的,而且是有目的地拿走的,这就使他杀的可能性增大了。”文静说到这儿,又把自误的可能划掉,然后让大家先休息一下。
  十分钟过后,模拟侦破课又开始了。
  文静先在他杀字样的后面用一横杠连接新写上去的“凶手”两个字,然后请学员先列出有犯罪嫌疑人的人的名单,再设法去排除确定。
  第一个写上去的是许雯。
  根据有二:第一,许雯比在场的任何人都可能了解死者的安排和用意,第二,接触真假蝎毒的机会最大。
  第二个写上去的是关芳。
  关芳的犯罪动机最值得怀疑,一旦死者不在人世了,观音桥新开的美容院非她莫属。
  第三个轮到曾雄,根据与关芳极为相似。
  

[1] [2]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