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9期
疯狂的假面舞会
作者:谌旭彬
3、菜鸟搞政变
除了些许被抛弃的失败感之外,皇帝的密诏其实并未给予康有为过多的刺激。因为早在这份求救密诏出炉之前,康党就已经在筹划着武装夺权了。
看到杨锐摹写给自己的真密诏的同日,康有为就派了谭嗣同前去秘密会见袁世凯。根据黄彰健先生的考证,谭嗣同带给袁世凯看的,正是这份尚未来得及篡改的摹写本密诏。因为不是朱谕原本,同时真密诏里也并无起兵救驾之词,所以袁世凯认为这是一份伪诏。
康有为之所以敢于当机立断与袁世凯联络武装政变,恰恰证明了他们的准备工作早已展开。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本发现的史料《毕永年日记》对康党筹划政变的前前后后有着详细的记录。
根据康党武装政变的直接参与者毕永年的记载,9月14日晚上,也就是杨锐摹写的密诏到达康有为手中之前4天,康有为就把毕永年叫去,对他说:“太后想在九月(阴历)天津阅兵的时候,杀掉皇上。唐朝有张柬之废掉武后的举动,我想效仿他。皇上手上无一兵一卒,难以成事。我已经奏请皇上召袁世凯入京,想借他的手除掉太后。”
所谓的天津阅兵废掉光绪,戊戌年之后一直被康有为肆意渲染,但显然是绝不可能之事。一来天津阅兵是早在变法刚刚开始时就确定了行程,当时的慈禧支持改革,不可能有废帝的意图;二来凭借慈禧的手段,根本没有必要将能够在官内直接干脆利落、秘密解决的事情放到天津阅兵这种众目睽睽的场合下去办,她不可能如此弱智。唯有缺乏基本政治训练的菜鸟康有为才会想出这样蹩脚的借口。
康有为告诉毕永年这些,是因为他有重要的任务想要交给毕永年去做,但当时并未明言。
第二天,毕永年和谭嗣同见面,谭嗣同也不知道康有为想让毕永年干什么。当天晚上,光绪赐袁世凯侍郎候补的消息传来,康有为极为兴奋,终于向毕永年吐露了他的计划:“我打算让你率领100人,等袁世凯兵围颐和园时,冲进去把慈禧抓起来废掉。”
此时此刻,康有为仍然尚未见到光绪的密诏。很明显,他正在酝酿一场政变,而这场政变,却是光绪皇帝所不知道的。
瞒着光绪谋划武装夺权只是康党最后的无奈之举,康有为最希望发动的,其实是一场“和平政变”,这可以从光绪的求救密诏出炉之前康党的大肆活动中得到证实:康有为上奏,请求皇帝仿照日本先例,身着戎装,亲自统领六军,设立参谋本部,遴选天下熊罴之士、不贰之臣;谭嗣同请求光绪召见袁世凯,给予他脱离荣禄控制的单独奏事之权;康有为邀请伊藤博文来华“指导改革”……
最能显示康党急于发动一场“和平政变”的证据是:康有为石破天惊,向光绪提出了断发、易服、改元、迁都的建议。断发、易服和改元虽然属于清朝意识形态领域的禁区,但总不过是个形式,姑且不论。最敏感的问题在于迁都。康有为建议光绪以出游为借口前往上海,一到上海就立即宣布迁都,就此摆脱北京一干旧臣和太后的控制,至于随行人员,康有为说,只要让他和十几个康党人物相伴就足够了。显然,康有为想蛊惑光绪,达到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在上海组建一个纯粹的“康党内阁”。
然而,正如梁启超、康广仁等人所评价的那样,康有为是一个眼高手低、固执己见、乐于想当然的政治菜鸟,好谈权术,手段却拙劣。所谓的迁都计划,根本不切实际,毫无可操作性。
皇帝没有接受迁都的提议,但却答应召见袁世凯。袁世凯和他的新军一直是康党极力争取的军事力量。康党青睐袁世凯,无疑与袁世凯早年曾参加过强学会,戊戌年也积极赞同改革有关。除袁世凯之外,康有为还试图让王照去活动掌握着武卫军的聂士成(王照与聂士成是把兄弟),但王照坚决反对武装政变,此事不了了之,袁世凯也就成了康党最后的选择。
康有为对袁世凯极度信任,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当然的结果。当毕永年一而再再而三地怀疑袁世凯的可信度时,康有为始终未曾动摇。此前康有为曾派亲信徐致靖前往天津摸袁世凯的底,徐致靖的报告是袁世凯绝对可信,而康有为同样认为徐致靖的报告也绝对可信。然而,据王照事后披露,徐致靖在天津根本就没有见到袁世凯本人,只由他的幕僚接待了一下。
除了徐致靖不负责任的“调查报告”,康有为对袁世凯的信任还源自袁写给他的一封感谢信——感谢康党举荐他人京面见光绪。袁在信中有“赴汤蹈火”一类的词语,康有为居然对这种例行公事的官场客套话深信不疑,当毕永年怀疑袁世凯的可信度时,康有为拿出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袁世凯的这封信。
9月11日,徐致靖呈递了由康有为写的举荐袁世凯的折子。当日,光绪就下达了召袁世凯来京的旨意,同时还把徐致靖的折子送给慈禧阅览。徐折的主旨是提议让袁世凯脱离荣禄独立出来,把这样的折子送到慈禧跟前,等同于把脖子洗干净了请人来杀。荣禄也好,慈禧也罢,都不可能对皇帝的这种异动置若罔闻。康党的政治阴谋,毋宁说是“政治阳谋”。
光绪对袁世凯的眷顾,严格来说,并不完全出自康党的撺掇,同样和他培植帝党势力的用心有关。当光绪赐衔袁世凯侍郎候补、给予他专折奏事权的时候,康有为兴奋地对梁启超赞颂“天子圣明”,唯有王照,那个在戊戌年随波逐流而又不甘于随波逐流的小小的六品主事对此深感忧虑,说:“皇上召见袁世凯的旨意一颁布,将犹如一声霹雳,明摆着是掩耳盗铃,败局已定。”
在王照看来,袁世凯入京,尤其是部分新军随行,逼近京畿显然有着欲盖弥彰之嫌。对光绪忠心耿耿了一辈子的他决定对此事做些挽救,正当他缮写折子,奏请皇上命袁世凯率军移驻河南归德府镇压土匪以作掩饰的时候,康有为却兴冲冲地前来找他,假借光绪的名义,让他写一份推荐自己和梁启超进入懋勤殿的折子。王照的那份折子因此晚了一天才送抵颐和园。
但王照的殚精竭虑不过是欲盖弥彰之后的再次欲盖弥彰,这样的手段瞒不过慈禧锐利的眼睛。许多人的最终命运,就要来了。
4、康有为提前开溜
当阴谋成为阳谋,随后发生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到皇宫对整个帝国打了一声招呼,宣布帝国大小事务重新由她掌管。随后,老太后就回她的颐和园去了。
这个简单到了极点的情节,史称“戊戌政变”。
同日,慈禧下令步军统领衙门捉拿康有为、康广仁兄弟,罪名是“结党营私、莠言乱政”,处理措施是“拿交刑部,按律治罪”。考虑到谭嗣同等军机四章京可能会泄露消息,这一谕旨避开了军机处,是一道给步军统领衙门的密旨。
但奇怪的是:康有为居然早就跑了。据康有为《自编年谱》记载,政变前一日,即9月20日一大早,他就离开了北京,直奔天津塘沽。政变发生的同日,他又顺利地搭乘英国轮船逃往香港。这一切貌似康有为早已知道政变马上就会发生。
康有为是否知道政变马上就会发生暂且不论,至少康党内部并不知道。就在政变当日,铁杆康党成员、御史宋伯鲁居然还上了一道举荐康有为的折子,正好撞在慈禧的枪口上,结果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