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浅论道教内丹的“三要件”理论

作者:傅凤英




  火候的调节,意念和真息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到最后,作者一句话做了总结:“予于是而知,神息者,火候也。”也就是说,火候的实质就是神息,也就是调节意念(神)和真息。作者进一步分析,孟子所说“勿忘勿助” ,老子所说的“绵绵若存”{11},佛教所说的“不得勤,不得怠”,都是强调神息的运用要合乎自然。这是把握火候的“微旨”。看来,作者明确将火候的实质界定为“神息”,并认为其秘诀“全在缓急得中”,并且是把握火候的“微旨”。这个“微旨”究竟是指什么呢?作者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对三家的重要典籍作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从儒释道三家的经典中分别载录关于火候的要诀,便于融会贯通,深入理解。比如他认为:“成性存存”{12},是儒家在讲火候。“绵绵若存”{13}者,是道家在讲火候。“不得勤不得怠”,是佛家在讲火候。“三月不违”{14},是颜回在讲火候。“吾日三省”{15},是曾子在讲火候。“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16},是子夏在讲火候。“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17},是子思在讲火候。“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18},是孟子在讲火候。“发愤忘食”{19},是孔子在讲武火。“乐以忘忧”,是孔子在讲文火。“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至诚无息”{20},是讲火候达到精纯的地步了。无论是从儒家,还是道家、佛家,作者从中总结出的把握火候的原则其实正是三家“修心”的原则,从来少人知的火候其秘诀也就是“修心”。
  
  注:
  ①《性命圭旨·内外二药说》。
  ②《性命圭旨·三家相见说》。
  ③《性命圭旨·大小鼎炉说》。
  ④《性命圭旨·大道说》。
  ⑤《性命圭旨·第一节口诀》。
  ⑥⑦⑧⑨《性命圭旨·行火候法》。
  ⑩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
  {11}语出《老子》第六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2}语出《易·系辞上》:“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此成性即是彼成性,也就是成天地者本乎人之性的意思,“存存”者,存性也,亦即孟子所说的“存心养性”。
  {13}语出《老子·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里指气息微弱,绵绵不断,似有似无。
  {14}语出《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正矣。”这里指坚持不懈,持守内炼。
  {15}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里指内炼是要多次调息内运。
  {16}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这里也是指息息相依,不能有所停滞。
  {17}语出《中庸》。这里指在思虑杂念萌芽之初,都要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也不可须臾忽视。
  {18}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正,止。这是讲养“浩然之气”时说的。“勿忘勿助”后成为内丹火候法诀。
  {19}与下文中的“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都出自《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孔子概括自己的人生过程。
  {20}语出《中庸》:“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意思是凡是诚心到极致则其息若无。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