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浅论道教内丹的“三要件”理论
作者:傅凤英
一、内丹学药物:精气神三宝说
所谓“药物”,外丹指用以炼丹的五谷八石等物质。内丹借用外丹术语,把人体中的精、气、神称为“三宝”,即内丹炼养的“药物”。“药物”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最基本元素,因此被列为炼丹的“三大要件”之一。其中,“精”指的是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有先天后天两个层面。先天的精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无为状态下自然本能产生的,称作元精;后天的精指以精液为主的多种内分泌物质和激素。“气”也有先天后天的区别,先天之气是人体原发性的气,是内丹炼丹的丹母,称为“元气”,又称“祖气”、“道气”,通常写作“炁”;后天气指呼吸之气,内丹炼养讲求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配合,以后天之气转化为先天之气,从而产生还丹。“神”也分先天和后天,先天的神称为“元神”,是人的本来意识,是人体真正的“自我”,所以内丹家常称之为“主人公”;后天神即“识神”,对元神有干扰作用,识神凝炼而成元神,培育元神可以减少识神的干扰。
《性命圭旨》“内外二药图”首句就点明“上药三品,神与精气”。此即是指先天元精、元气、元神。因精、气、神有先天、后天之分,因此药物也有内药、外药之别。外药,就是指“交感之精”、“呼吸之气”、“思虑之神”,属于后天的精、气、神;内药则指“元精”、“元气”、“元神”,为先天的精、气、神。内丹炼养讲求先天与后天配合,即内药和外药混合,从而产生还丹。“凡修炼者,先修外药,后修内药。若高上之士,夙植灵根,故不炼外药便炼内药。” ①按照内炼理论,一般以炼精化气为炼外药阶段,化气完成为炼内药阶段,由炼精化气到炼气化神中间有过渡阶段,此时内药、外药会合凝结,先由外运周天积成外药,再用神运下丹田促生内药,在下丹田会合凝结,成为大药。这是一般修炼的程序。
精、气、神“三宝”,又有好多别的称呼,如“三姓”、“三性”、“三家”、“三物”、“三元”等。因此在《性命圭旨》中,将内药、外药合炼的过程又称为“三元合一”或“三家相见” ②。因先天为元精,后天为心;先天为元气,后天为身;先天为元神,后天为意,因此所谓“三家相见”,即身、心、意的凝成。其中“意”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意”指潜意识,用意控制精、气、神的凝合修炼,能起中间媒介作用,因此丹经中常称意为“媒”或“黄婆”,意在五行中为土,所以又称“意土”。既然在精、气、神的凝合修炼过程中,是“意”在起控制和中间媒介的作用。因此所谓“三家相见”,即身、心、意相见,所谓的“三元合一”,也就是精、气、神会合以“意”调和而凝成金丹。对于那些真精未泄,可以不筑基,直修顿法的“上根人及上上根人”,则可以不修外药直接修内药,即直接炼“元精”、“元气”、“元神”。
综上,作者的“三家相见”一说,实质上是“意”为中介,凝炼后天的身、心、意,(即炼外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先天元精、元气、元神的统一(即炼内药)。这里的“意”究竟指什么呢?这实际上也触及到“修心”的问题。内丹所谓修炼,一般是先外药再到内药的过程,也就是克制后天的“思虑之神”等,使得先天的“元神凝”,并指出克制后天的“思虑之神”贵在安静,也就是心意专一、不外驰,而只要先天元神凝,思虑之神自然泰定,这实质上就是如何“修心”的问题。“意”在精、气、神凝炼过程中的控制和中介作用,也就是指内丹修炼过程中“修心”所起的作用。对于一般凡夫俗子来说,因迷失本心,因此内丹修炼起初仍是以“修心”为重。至于可以不修外药直接修内药那些“上根人及上上根人”,由于心本没有外驰,就可以直接进入丹道修炼。
二、内丹学鼎炉:玄关一窍说
所谓“鼎炉”,原为外丹术炼丹时用以生火和炼药的主要器具。内丹借用外丹术语以喻炼丹之处。然而,内丹所说的鼎炉是“鼎之为器,匪金匪铁;炉之为具,匪玉匪石” ③,是人体中凝炼精、气、神的部位,鼎炉的具体位置依各派而不同:丹经上说上乘丹法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上品丹法以天地为鼎炉,中品丹法以乾坤为鼎炉,下品丹法以心肾为鼎炉;清净派以乾首为鼎,坤腹为炉等。鼎炉为炼丹的本根之地,一般以体内丹田穴为安炉立鼎之处。据大小周天的炼丹程序,又有小鼎炉和大鼎炉之分,大小之分是表征在修炼的不同阶段所煅炼的部位不同,或同一部位在不同的修炼阶段有不同的鼎炉作用。内丹所说的鼎炉,也即内丹修炼中意守的关窍,被认为是道教内丹之秘。因此一般修炼者大都不明真相,死守身体某一具体部位不放,最终因不明究竟而误入歧路。典型的有“玄关一窍”。玄关一窍是道教内丹道中最秘最重要的玄妙机关,此玄关并非实体,也无定位,是“有为”所不能求得的,当常应常静,虚极静笃的时候,自能体会和验证这一玄妙机关,此窍一开,百窍齐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人身神气的根本。
《性命圭旨》一书专列“中心说”一节,以“玄关一窍”为例对这个隐秘问题做了深入揭露:“这个窍,元是廓然无际、神妙莫测的;元是浑然大中、不偏不倚的;元是粹然至善、纯一不杂的……至无至有,至有至无”。道教内丹意守的最主要关窍穴位是上、中、下“三丹田”,尽管道教内丹一般用人体穴位关窍等表示炼丹之处,但又往往不是指体内的某一特定的关窍,而是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亦在身内,亦在身外;无性物可觅,无方所可指。“玄关一窍”是性命之根,是先天祖气存养之处。因此道教内丹有“玄关一窍”、“虚灵不昧一窍”、“玄窍”、“玄牝”、“玄牝之门”等说法。这一思想最早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玄”为深奥幽远,“牝”为母性。道教中借称大道无形的创生力量,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源。“玄关一窍”正是因为其无定位,神秘莫测,所以称之为“玄”关,意指至玄至妙之机关。可见那种或者认为在眉间,或者认为在脐轮,或者认为在两肾中间等等仅仅拘泥于形体之上的看法,都是没有抓住其实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局限在形体上求此窍是不可取的,但也不能离开形体向外寻求。清代道士刘一明的《象言破疑》中说:“玄关者,至玄至妙之关口,又名生死户、生杀室、天人界、刑德门、有无窍、神气穴、虚实地、十字路等等异名。无非形容此一窍耳。玄关即玄牝之别名,因其阴阳在此,故谓玄牝门。因其玄妙不测,故谓玄关窍,其实皆此一窍耳。愚人不知,或以心下肾上处为玄关,或以脐心为玄关,或以尾闾为玄关,或以夹脊双关为玄关,凡此皆非也。盖玄关无定位,若有定位,即非玄关。”正是因为此窍难以用文字准确表达,又不得不说,所以内丹典籍一般只称其为“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