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当代道教音乐的回顾与展望(上)

作者:刘 红




  ⑤吕锤宽:《台湾天师派道教仪式音乐》,载《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3期,第 21-33页。
  ⑥刘红:《仪式环境中的道教音乐》,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19-27页。
  ⑦《太清玉册》:“道家出游,寻真问道,谓之云游。”
  ⑧史新民:《全真·正一·火居》,《黄钟》,1990年第1期,第18-23页。
  ⑨甘绍成:《四川道教仪式执行者的传承方式与特点》,《1991年香港第二届道教科仪音乐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1年版,第68-81页。
  ⑩王忠人:《试论二泉映月的道乐特征》,《黄钟》,1990年第1期,第42-48页。
  [11]吕锤宽:《台湾道教音乐源流略稿》,《艺术学》,1989年第3期。
  [12]文载黎志添主编:《香港及华南道教研究》,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136-168页。
  [13]谭大江:《浅谈武当山道教音乐在历史演变中的三个时期》,《中国道教》,1988年第2期。
  [14]伍一鸣:《江南道教音乐的由来和发展》,《中国道教》,1989年第2期。
  [15]王忠人:《道教经韵章与古代宫廷展祭祀乐章》,《黄钟》,1991年第4期,第62-68页。
  [16]王小盾:《唐代的道曲和道调》,《中国音乐学》,1992年第2期,第15-23页。
  [17]该研究项目(曹本冶任主持,刘红任副主持)历时四年,主要以道教科仪音乐为研究对象,同时也在“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计划”的大范围内进行了福建地区佛教唱赞、贵州土家族傩坛仪式音乐及新疆维吾尔伊斯兰教传统仪式音乐等三个研究课题。
  [18]国外对洞经音乐的研究,有Helen Mar-garet Rees 于1994年撰写的博士论文 A Music Chameleon: A Chinese Repertoire in Naxi Territory.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Rees对丽江地区的洞经音乐简单地看成 “a Han Chinese repertoire with some Naxi characteristics”,具有纳西特征的汉族曲目(p.229).
  [19]黄林、吴学源:《论云南洞经音乐的社会属性》,《民族艺术研究》,1992年第2期。
  [20]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儒道释三教的复合性文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21]6位道内外学者分别是黄信阳、蔡文、曹本冶、刘红、黎志添、王忠人。
  (作者单位:香港道乐团)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