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简史》只是一本一百多页的小书,却对近二千五百年佛教的历史流变做出了清晰的描述。作者把二千五百年的佛教历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包括公元前五百年的时间,这时的佛教后来被称作小乘教,传播局限在印度本土。从哲学角度讲,这个时期佛教关注的主要是心理上的问题,诸如个人如何控制自己的思维,用心理分析的方法达到自制,等等。
第二阶段包括公元后五百年的时间,是大乘教时期。这时佛教开始向东亚扩张,并不可避免地受到那里的各种思想的影响。哲学上关注的是本体论的问题,即探究真实的本质,并且认为在自身实现这个本质是自救的关键。
第三阶段从公元五百年延续到公元一千年,禅宗盛行,佛教影响的中心移到印度以外的许多地方,特别是中国。哲学上的重点移到了宇宙观上,认为调节和宇宙的关系以求和谐是觉悟的关键,求助的是古老的魔幻和玄秘的方法。
以上三个阶段中佛教所信奉的人物也是不同的。第一阶段信奉阿罗汉(Arhat),即无牵无挂的人。他根除了一切欲望,不会再转生到这个世上。第二阶段信奉菩萨(Bodhisattva),一个要普救众生,成为无所不在的佛陀的人。第三阶段信奉悉陀(Siddha,即释迦牟尼出家前的本名),一个和宇宙极其和谐,不受其拘束的人。
第四阶段从公元一千年延续至今。在这个阶段中佛教已经没有什么重大的更新和发展,只是继续存在罢了。
在这样一个把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的框架中,这本简史对佛教在各个主要国家中的情况都做了扼要的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全书,也可以只追踪佛教在一两个国家中的流变。
(Edward Conze:A Short His-tory of Buddhism,George Allen &Unwin Ltd,1980,1982.)
海外书讯
徐海昕